1历史必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①根本原因:统一是历史必然趋势②国力因素: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③民心因素:人民渴望统一④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政治上:①建立皇帝制。②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要害在于强干弱枝,避免国家重新陷于四分五裂的局面。③推行三公九卿制,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是武官之长,管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督百官。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作用: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疆域经济上:目的:巩固国家的统一①统一文字。以秦小篆为准。作用:文字的统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②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官府制作标准的度量衡器,将诏书和度量衡标准刻在标准器上,发放全国。③修建驰道。秦朝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陆上交通由驰道、直道等各种规格不同的道路组成,水上修筑人工渠道以沟通自然河。④文化上:统一文字(小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国内经济文化的交流⑤交通上:建立起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有利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交流。三、秦始皇的暴政⑴表现:①焚书坑儒。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关于医学、占卜和种植等书。作用: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大兴土木,徭役繁重。修筑长城,下令绘制各王室宫殿图样,在咸阳城北的山麓上,逐一仿建。修建阿房宫,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⑵影响:激化阶级矛盾,加速秦的灭亡。四、评价秦始皇①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新纪元;另一方面他的暴政又导致秦朝很快灭亡。②秦始皇是封建社会初期地主阶级杰出政治家,但是他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第2课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为李渊称帝和铲除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统一以后,李世民设立“文学馆”,收罗四方名士,使他们成为自己的政治顾问。在李建成和李元吉过玄武门之际,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李世民的大将尉迟敬德射杀李元吉,这就是玄武门之变。二、“贞观之治”的出现⑴原因:①客观上: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总结历代兴衰的经验。②主观上:626年登上皇位,唐太宗心存百姓,选贤任能,虚怀纳谏,励精图治,是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⑵主要表现:①政治上:虚心纳谏,选贤任能,选官不拘一格,求贤若渴,用人扬长避短。2作用:加强中央集权,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②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傜薄役。强调存百姓思想。作用: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③法律上:从民本思想出发,慎用刑法,制定《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罚为末的原则。作用:使社会风气得到了很大改观。④思想上: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作用: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也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三、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1)背景:唐朝的初年,北方的突厥、西部的薛延陀、吐蕃等少数民族地区经常骚扰边境。唐高祖因为中原未定,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629年以后,唐太宗派李勣和李靖等大将分别讨伐,随后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民族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2)措施:①在东突厥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作用: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代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630年,西北各族首领请尊唐太宗为“天可汗”。②在西突厥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地区。作用: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③与吐蕃王朝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和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带去了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文化。松赞干布派贵族弟子到内地学习《诗》《书》。作用:“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加强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往来或控制,促进民族关系发展。四、开放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