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遗传因子的发展第1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Ⅱ)1.完成“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加深对分离现象解释的理解。(难点)2.分析测交实验,理解对分离定律的验证过程。(重、难点)3.归纳总结孟德尔假说—演泽法,掌握分离定律的内容。(重、难点)[学生用书P6]一、实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阅读教材P6)1.模拟内容用具或操作模拟对象或过程甲、乙两个小桶雌、雄生殖器官小桶内的彩球雌、雄配子不同彩球的随机组合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2.操作步骤取小桶并编号→分装彩球→混合彩球→随机取球→重复实验3.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彩球组合类型数量比为DD∶Dd∶dd≈1∶2∶1,彩球代表的显隐性性状的数值比为显性∶隐性=3∶1。二、假说—演绎法(阅读教材P7)1.研究程序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对假说的判断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则说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三、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阅读教材P7)1.验证方法:测交法,即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2.遗传图解3.实验结果:测交后代中的高茎和矮茎的分离比接近1∶1。4.实验结论F1是杂合子,产生D和d两种配子,比例接近1∶1。四、分离定律1.描述对象:有性生殖生物。2.发生时间:在形成配子时。3.实质:控制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思考在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随机从F2中选出4株豌豆,一定是3株高茎和1株矮茎植株吗?试解释原因。提示:不一定。只有子代数量足够多的前提下,才满足“3∶1”的分离比。2.判断(1)运用假说—演绎法验证的实验结果总与预期相符。(×)(2)(2016·江苏启东中学检测)符合分离定律并不一定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3)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4)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5)分离定律发生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主题一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假说-演绎思想分析[学生用书P7]测交实验不属于演绎过程而是实验验证过程。1.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假说—演绎法”是在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证明假说是错误的。假说—演绎推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可表示为如下:2.分离定律的适用范围及条件(1)范围①真核生物有性生殖的细胞核遗传。②由成对的遗传因子控制的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2)适用条件①子一代个体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②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③子二代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个体存活率相同。④遗传因子间的显隐性关系为完全显性。⑤观察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理解测交实验1.下列关于孟德尔分离定律中测交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F1×隐性类型→推测F1的遗传因子组成B.通过测定F1的遗传因子组成来验证对分离实验现象理论解释的科学性C.F1的遗传因子组成是根据“F1×隐性类型→所得后代性状表现”反向推知的D.测交时,与F1杂交的另一亲本无特殊限制验证分离定律的方法(1)测交法:杂种F1与隐性类型杂交,后代出现两种遗传因子组成与表现型的个体,证明杂种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遗传因子彼此分离。(2)自交法:杂种F1自交后代F2中出现显性和隐性两种表现型的个体,也是由于F1产生了两种配子,即等位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假说—演泽法2.(2016·青岛高一质量检测)孟德尔在探索遗传规律时,运用了“假说—演绎法”,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和结果”属于假说的内容B.“测交实验”是对推理过程及结果的检验C.“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属于假说内容D.“F1(Dd)能产生数量相等的两种配子(D∶d=1∶1)”属于推理内容几种交配方式的应用比较3.玉米的高甜对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高甜玉米种子()A.甲×乙B.甲×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