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演练1/6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演练一、单项选择题新西兰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其南岛西部沿海有一处著名地质景观——“薄饼岩”。硬石灰岩和软砂岩堆积形成数以百计的多层区域,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形似层层薄饼,故而得名,回答下面小题。1.“薄饼岩”景观的形成过程最可能为A.固结成岩—流水溶蚀—内力抬升B.岩浆侵入—内力抬升—流水溶蚀C.固结成岩—内力抬升—海浪侵蚀D.岩浆侵入—海浪侵蚀—内力抬升2.据图推测新西兰所处的板块边界及两侧板块的移动方向A.生长边界西北、东南B.消亡边界西北、东南C.生长边界东北、西南D.消亡边界东北、西南【答案】1.C2.B【解析】1.石灰岩和砂岩都是沉积岩,形成过程为先固结成岩,出露于地表是因内力抬升,后经外力尤其是海浪侵蚀等导致最终形成图中景观,据此选C。2.图中岛屿为新西兰南北二岛,这些岛屿主体位于印度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南侧板块向西北移动,北侧板块向东南移动。据此分析选B。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图为丙区域的放大图,其中实线为等高线(单位:米),虚线为地层界线。回答下面小题。3.图中丙地的地质、地貌属于A.背斜成岭B.向斜成谷C.向斜成岭D.背斜成谷4.关于甲、乙两河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河东北岸冲刷严重B.甲河的水能一定比乙河更丰富C.与乙河相比,甲河流量季节变化更小D.与甲河相比,乙河航运条件更好【答案】3.D4.D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演练2/6【解析】3.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老到新为背斜,由中心向两侧岩层由新到老为向斜,从中心P向两翼P-M-K岩层由老到新,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可判定丙处为背斜构造。由等高线弯曲凸出方向“凸低为高,凸低为高”可判定丙处为山谷。4.乙河穿越地区,等高线密度比甲河小,地势起伏小,水流平稳。乙河流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较多且季节变化小,河流水位高且季节变化小;甲河流域为地中海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下图为某地区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其余为沉积岩。回答下列问题。5.图中A.断层①形成时间早于地层②B.形成③④的内力作用相同C.⑤受到挤压后隆起形成山地D.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6.图中区域A.a处地质构造具有良好储水条件B.b处的花岗岩可用作优质石材C.c处有河流流经,适宜建坝蓄水D.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答案】5.D6.D【解析】5.图中地层②也出现了断层,因此断层①形成时间晚于地层②;由材料“③为变质岩,④⑤为岩浆岩”可知,形成③的作用为变质作用,形成④的作用为岩浆活动,内力作用不相同;由材料可知⑤是岩浆岩,因此是岩浆喷出形成的山地;岩层⑥断裂之后相对下降,D正确。6.图中a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向斜是良好储水构造;b处为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c处两侧岩层出现错动和位移,是断层,地质构造不稳定,不适宜建坝蓄水;d区的石灰岩形成喀斯特地貌,D正确。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能较客观地反映海平面的升降状况。沙坝是由波浪携带泥沙堆积而成的一种狭长的、与海岸线平行的堆积体,沙坝将海水分割,内侧便形成一个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潟湖常有潮汐通道与大海相连。下图为“全新世(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模式图”,图中a、b为三角洲。据此完成7~9题。高考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专题演练3/67.图中a、b三角洲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A.河流堆积、涨潮时海浪堆积B.河流堆积、退潮时海浪堆积C.涨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D.退潮时海浪堆积、河流堆积8.全新世该地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的演化过程中,海平面相对于陆地()A.基本稳定B.呈上升趋势C.反复升降D.呈下降趋势9.若此后潟湖演变成淡水湖,原因可能是()A.大规模海退B.大规模海进C.河流改道入海D.沙坝面积缩小【答案】7.C8.B9.A【解析】7.读图,图中a三角洲位于潮汐通道的潟湖一侧,是涨潮时海浪堆积形成。b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湖口处,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河流堆积。C对,退潮时海浪堆积形成的沉积物位于澙湖外面,A、B、D错。8.根据全新世,即11700年前至今,形成的美国东海岸地貌和陆架沉积序列,该地先有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