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的教学设计《黄鹂》的教学设计[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结构及内容,探讨文章蕴含的哲理。品味课文的精彩语言。[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讨论法。[教学过程]1、投影⑴课题2、投影⑵你认识黄鹂,了解黄鹂吗?3、投影⑶你读过有关黄鹂的诗吗?投影出示关于黄鹂的四首古诗词。学生默读以后齐声朗读一遍。出示投影片一。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韦应物还有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宋"晏殊《破阵子》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明"杨基《天平山中》4、投影⑷现代诗人徐志摩也写有《黄鹂》一诗很显然,形态清丽、叫声婉转的黄鹂很受古代诗词大家的青睐,它几乎约定俗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那么,黄鹂在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先生的笔下,又是怎样的呢?出示投影片二。5、投影⑸学习重点分析、揭示并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学习方法及步骤解析结构——把握整体——抓关键句段——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整体把握文章,重点分析文章结构对于长篇文章来说,解析结构,从整体上观照文章可以说是获取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我们先听录音朗读,并将文章的1~23段按时地变化分成四大块,然后对照投影片中表格的要求,选择文中的关键语词填空。6、投影⑹表格——放录音朗读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可以适当作一些点拨,填表。7、投影⑺问题讨论课文为什么写到与黄鹂无关的海鸥?第四部分与前三部分在结构上有什么联系?第四部分的语言表达什么特点?1齐读第四部分,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体味作者的情感。2学生回答,老师点拨排比、长短错杂的句式,拟人、对偶的修辞,恰切地表现了黄鹂在平和优美环境中自由生活的极致之美,也恰切地表达了作者在朝思暮想之后终于看到黄鹂获得理想的生活之地后难以抑制的愉悦、兴奋和激动。[重点分析、揭示、评价文章主旨]以上我们整体把握了文章的主体描写部分。我们作一个假设,如果本文就只有前面23段文字,那么,根据我们刚才分析的情况和对比的结构,我们可以归结出本文怎样的主旨呢?8、投影⑻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启发]1很显然,作者花如此多的笔墨,渲泻了如此充沛的激情,绝不可能是仅仅为了一个鸟类,应该有其更多更深的寓意。2齐读第24段和第25段的第1句。9、投影⑼联系前面的描写部分思考,第五部分的议论是如何深化文章的本篇写作主旨的?10、投影⑽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呼唤为黄鹂乃至各种美好事物创设优美和谐的生活环境。[启发]接着再看文章最末的两句话。从这两句话是否可以推断出作者另外的寓意呢?11、投影⑾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归结原来,借助黄鹂的故事,作者或许也还想演绎一条艺术创作的规律——在艺术创作中,应为典型人物创设和谐相应的典型环境。[小结]以上我们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和过程,通过把握文章整体,揣摩关键句段等方法已经获得了本文寄寓的几方面的主旨。12、投影⑿除了第一点,由于未曾联系到结尾语段,把握上有所局限外,其余两点概括,应该是正确的。有同学要问,一篇文章,怎么会有几个主题呢?实际上,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很多都是多主题、多寓意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学主题多元化板书。13、投影⒀[启发]而且,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我们刚才的分析自始至终是扣住作品本身的,几乎没有考虑联系作品之外的因素。比如就没有提及孙犁先生写作本文时的背景材料。我们把这种只重文学作品本身,基本不考虑作品之外因素的阅读,称为主观性阅读投影,而把那种既考虑作品又特别注重作品写作背景因素的阅读叫做实证性阅读投影。我们已经成功地进行了一次主观性阅读,大家一定有兴趣乘胜前进,再作一次实证性阅读的旅行。请看孙犁先生写作本文的有关背景材料。14、投影⒁作者肖像15、投影⒂关于作者16、投影⒃《黄鹂》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60年前后,其时孙犁先生49岁。自从1956年写完小说《铁木前传》之后,他再也不写小说了。这固然与一场大病有关,但可能还有更深的时代社会政治原因。17、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