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学习本文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以及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过程与方法:把握本文的行文结构线索,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主线,穿插有关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的说明和议论,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表现主题。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认识帝国主义及封建势力残酷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激发学生对包身工的同情,对剥削压迫者的仇恨。教学重点:把握本文的行文结构线索,理解本文选材和结构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形象、鲜明及句式丰富多变的特点。培养爱憎分明的情感。二.教学设想本课教学以自读讨论为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通过教给方法、提示、引导,达到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目的。阅读全文,按下面的提示进行思考,理清全文脉络,理解全文内容。1、给课文划分层次。(培养分析能力)2、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简要概括。)3、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作简要的概括。抓住典型的场面描写、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作深入分析,理解作者表达的深层意思,语言的特色,学会精读课文。重点分析段落:1、1-4段包身工起床的场面描写。2、14、15段“芦柴棒”得病备受折磨这一场面描写。3、21-23段“小福子”受“文明的惩罚”的记叙。4、26段关于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概括描写。5、最后三段的抒情议论。课时安排:二个课时教学过程:2.给课文划分层次,理解作者选材、构思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3.了解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居住、饮食、劳动的情况。4.理解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和趋向。第一课时导入:同学们,现在的我们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生活过的很滋润,很快活,很幸福。上世纪初的中国,生活着这样的一个特殊群体,她们没有阳光,没有欢笑甚至她们连自己都不能拥有,因为她们从成为这一群体一员开始,就已受着压榨。一个伟大的作家一直向人们诉说着她们的苦难生活,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夏衍的《包身工》。(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我们在单元导读里已经初步了解到,报告文学是脱胎于新闻的一种文体,但它有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其所写的事情进行合适的文学加工。学习这篇新闻,我们要懂得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一、文学常识。报告文学,简单来说就是:一种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的文体。说它是报告,是因为报告——题材上要求选择真人真事,迅速及时的反映生活说它是文学,是因为文学——表达上,要语言优美,形象生动。二、作者、背景介绍。(看到书本注释,和练习后面P51。或者是夺冠方略的P79页。)三、合作探究(一)、划分文章结构,初步了解文章内容。同学们看过这一篇课文没有?没有看过的抓紧时间,给你们5分钟快速浏览一遍全文,记得标记段落。思考一下,下面的问题:本文是以什么为记叙线索的?全文以包身工一天的活动作为记叙线索。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将文章分为哪几个部分?第一部分(1—11段)记叙包身工清晨起床的情况,描述她们恶劣的居住条件;介绍包身工的来源和身份,说明包身工产生的背景。第二部分(12-22段)记叙包身工早餐的情景,描述她们恶劣的饮食条件;分析包身工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23-34段)记叙包身工上工的情景,描述工厂劳动条件的恶劣,揭露包身工所受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在中国的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膨大的趋势。第四部分(34-50段)总结全文。概括包身工的悲惨命运,所受到的残酷剥削、压迫,指出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二)、概述,包身工的生活场景。早上—4点过一刻——起床。——四点半之后——吃早餐。五点钟——上工(12小时劳动)下午5点——放工。生活工作环境。住——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挤、差、脏、乱)吃——两粥一饭。——(量少,质差)穿——穿着短衣,上面是褪了色的油脏了的湖绿乃到青莲的短衫,下面是无色或是柳条的裤子。(脏,土气)工作——扫地、开花衣,扛原棉、松花衣;钢丝车间、拆包间、弹花间——繁重,恶劣压榨音响、尘埃和湿气,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