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地球》说课稿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3课《只有一个地球》,下面,我简要地说一说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一、说教材《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要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就是让学生以读为本,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多读多想多悟,理解作者所介绍的内容,了解课文的写法,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阐明了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二、说目标针对学生实际和本课的教材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以下三方面: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懂得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2、能力目标:体会说明文用语的准确、严谨;学习基本的说明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按主题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三、关注学情定重、难点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与经验感受,在倾听地球母亲诉说的情境之中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四、说教法根据本班学生学习有积极性,但在展开思维时有展开面过广的特点,在教学中我努力从兴趣入手,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始终围绕着单元训练点来进行指向性明确的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要采用以下教法:1、引导学生关注社会。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读课文,教师设置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边读书边在文中寻找答案,既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更培养学生倾听文本、对话文本的语文素养。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在自读自悟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加强沟通,共同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感悟、理解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受到情感熏陶。同时,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与说明方法对说明内容的作用。4、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本文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文本载体,因此,让学生把情感注入到文本中,通过朗读来领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多层次形式多样的读,让学生入情入境,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体现语文学科字有温度、词有力度、段有深度、文有高度的特点。五、说学法。本节课树立以学定教的理念,以重视学生自学能力和对话文本能力为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在学法上是这样安排的:1、读、找、圈、点、悟的读书学习法。引导学生抓住每段关键词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要边读边思,找到相关的语句画下来,再通过品悟重点词的方式,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的目的。2、朗读感悟法。本文是说明性文章,指导学生朗读时还要注意体现这类作品的逻辑力量。在对重点词句的读中让学生认识到地球的唯一、人类的不能移居。对文章中的几处重点描写进行个性化的朗读,既可以表达出学生个人的情感,也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学中,对生态灾难的拓展,将说明文的抽象文字转化为形象与画面,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冲击力。3、情感升华法。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下来并交流,将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有机地结合,将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实现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4、拓展迁移法。课后作业,设计了学生按主题摘抄的作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从多个方面进行资料的搜集;也有环境小报、环保倡议、读后感、演讲稿、宣传画等形式,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融入社会。既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又体现了学生作业的自主选择性六、说过程。(一)谈话导入。(二)品读课文,分段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解决每段的内容、写作顺序、用词严谨、说明方法等问题。(三)情感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