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绝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适合学生理解。设计思想:学习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教学中,抓住文中处处体现的一个“情”字进行感悟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目标: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教学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相关课件。教学策略和手段:(一)理解课题,整体感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二)自读感悟,合作探究。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上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和手中的资料来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然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理解,最后在班上交流感悟。这样的设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也为为那些不爱发言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自由表达的空间和机会。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三)情境再现,练习表达。为了让学生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我适时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师生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课文。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氛围、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同1时更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出示课件)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太一样,这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它尤其独特的魅力,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特有的味道。(板书课题)二、整体读文:1、师:,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现在请同学们翻开书,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记住,要读流利,把字音读准。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2、师:同学们读得很用心,现在谁愿意把课文读一读?指名读课文(2人),教师指出读的优点和不足。3、师:大家读得挺流利,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抑扬顿挫的味道来。现在听老师给大家读一下这篇课文,注意看老师是怎么样把握文章的朗读节奏和韵味的。(课件出示朗读节奏的划分)教师范读。师:再读一遍,试着像老师这样放慢节奏,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再指名读。三、学习课文:1、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和手中的字典等工具书,写写画画,看看你能读懂哪些内容,把读懂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交流。学生读课文,自学理解。教师巡视指导。2、师:同学们学得真用心啊。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学生谈理解。师:(评价后)“绝”怎么解?生:“绝”就是断绝。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我们可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文言文的学习不仅仅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还要用我们平时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