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多感官参与音乐教学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基层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基层音乐教学应构建和开展多感官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其优越性及有效性,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互动性及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度;配合教学内容,积极创造适合的教学方式,通过加强多种途径启发学生对音乐的认识与兴趣;形成特有的教学模式,适应新一代的音乐教学需求,营造更好的音乐课堂氛围,形成课堂教育的新突破。不同的学生在面对单一教学方式时,对教学内容有着不同的理解程度及认知和记忆,通过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方法的介入,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有着同样的学习进度,成为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忽略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和学生个人对教学方式的认同,学生学习受到压制,学习效率下降;“多感官教学”就是让不同的学生能更全面地发展,从而也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吸收方式,提高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效率。“多感官音乐教学”主要是指通过各种教学方式的运用,加强音乐课堂的互动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触觉等各个器官,有效地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及兴趣,进一步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认知程度激发学生的“体能、识别、感官、音乐、语言、人格和社交”七大潜能。音乐是视听艺术,音乐教学也离不开对听觉的运用。作为最基础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聆听音乐,能够让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旋律掌握并理解,进而在聆听音乐中勾画出音乐自身的形象和感情,同时让学生直观地表达出个人对于一首乐曲所表达的感悟。聆听优美的音乐本就是一种享受,对于学生而言在聆听过程中如何体会音乐的美感,如何在享受中追寻音乐所给予的知识,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形成听音乐的习惯,在听中感受音乐自身,同时加强学生聆听音乐的注意力。通过听觉欣赏到感情分析再到理性认知,对乐曲产生新理解,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的引导。从最基础的听,再到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分析乐曲所表达的感情,从感情中理解谱写乐曲的意境,再到理性地认知乐曲中的真善美,音乐教育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能力。培养学生理解音乐从听开始的习惯,教师有着巨大的责任。教师要从乐曲主题出发,在学生对主题理解过程中进行辅助,让学生真实地有意识地通过听觉感受乐曲本身的美及其延伸出的内涵。单一的音乐教学方式已不符合现代教学环境,大量的教学手段的引入,对于音乐教育而言也是一种发展契机。现代学生也不单纯停留在听课这一方式上,通过对视觉的激发,让音乐有了更方便的理解模式,也更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音乐本身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形象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对乐曲的记忆。在生动画面的影响下,还原音乐情景,使学生更直接地感受到音乐的内在含义,更容易接受理解音乐,同时帮助学生构筑自己对音乐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发挥想象,形成自己对乐曲的认知。一首乐曲的情境可以有多种场景,但是乐曲自身主题不变,教师要把握住乐曲自身表达的主题,给学生以空间去想象,或许学生有不一样的呈现方式,让学生自己在乐曲中理解延伸。歌唱作为音乐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音乐课堂上最有效最普遍的教育方式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本身主题核心的掌握,把握主旋律,分清音乐风格和对歌词的理解,更清晰地体会作品所宣扬的感情,更有效地辨认乐曲中的变化,调动学生思维,加强学生对乐曲的认知。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歌曲选择方面以儿歌、民歌、名曲为主,作品有一定的传唱度,有助于学生对歌曲主题的把握,在演唱中加入自身理解,融入自身生活环境,让每位学生在演唱时,唱出乐曲风格和旋律,唱出感情,唱出歌曲表达的含义,更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记忆和理解。在欣赏音乐时,学生对旋律的体会、节奏快慢的掌握,受音乐情绪的影响,肢体会表达出对音乐的理解和体会。作为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对韵律掌握的一种方式,肢体表达通过基本的音乐划拍、拍手等即兴动作再到音乐情景剧及律动体操等多种方式提高对音乐的理解,提高课堂互动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中去。一个简单的动作或许就是记住整支歌曲的关键,一台音乐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