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的展示——幻灯片放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我说的是黑龙江省五、六年制小学实验教材,信息技术第五册第一单元第八课《多样的展示——幻灯片放映》。本课在内容上紧扣《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以例题的形式,系统地讲授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采用小课题、小步子,任务驱动的方法,本课做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美术学科的课程整合,欣赏古诗配画、朗诵声情并茂;本课结合内容用“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练一练等方法来启发学生思考,适时地练习,用小知识、小窍门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用学过的PowerPoint多媒体幻灯片的各种技巧(如背景音乐、录制声音、自定义动画等)制作的古诗配画、朗诵的幻灯片的基础上,来进一步学习多样的展示——幻灯片放映这一课,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将多个同学的作品合在一起,添加幻灯片切换效果,设置循环放映幻灯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利用网络学会传递信息,学会处理信息即把多个同学的作品合在一起;添加幻灯片切换效果;循环放映幻灯片。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3、创新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创新意识。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作品。三、教材处理本课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网上搜集图片,制作古诗配画、朗诵的演示文稿第二课时,整理、设置播放演示文稿。这节课是第二课时。依据教学目标,确定本课的重点:利用网络,处理信息即把多个幻灯片合在一起。依据教学内容,学生把多个同学的作品合在一起后,放映幻灯片,这时,每个同学的作品播放完后自动切换,再给每张作品加上切换效果,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索、去实践,因此,本课的难点:幻灯片的切换效果、放映的方式。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为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根据信息技术课是一种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本课运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是基于问题探索的学习模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为了做好这个角色,我在教学中,进行“任务”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实践、去探究、去创新,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中我综合运用谈话法、操作实践法、巡视指导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参与、自主探索,独立获取知识。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使之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高和激励学生前进。为学生参与整个学习过程创造了条件。在本课中,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这节课,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我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优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时、适度地播放课件,为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和技能,提供极大的帮助。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我设计了导语: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美丽的电脑作品,作品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里面的版面设计也十分漂亮,相信一定会令你耳目一新,赶快来看看吧!演示课件古诗配画、配朗诵,图文并茂。[创设这样一情境,让学生欣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求知欲望,以最佳的的学习状态进行学习。通过欣赏教师设置问题,学生产生了自己的想法,由此交待课题,引出学习任务。](二)分析任务,发现问题“任务”由师生共同讨论,学生根据作品自身需求,自主提出,学生对“任务”能够理解,并愿意完成任务,一些学生表现出比较强烈的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任务,现在每位同学的计算机里有一个作品,要将多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