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简介:XX护士,在为病人做静脉穿刺时,穿刺非常顺利,但在贴胶布时不小心把针头带出血管了,左手一着急握拳了,刚好扎上自己的手指了,她依旧向病人道歉了,并用棉签按压住病人的穿刺点。然后立即用手从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出伤口的血液,将污染血液吸入血管。接着用肥皂水清洗伤口,并在流动水下反复冲洗。然后用75%乙醇消毒伤口,并包扎。在带教老师的帮助下,填写了锐器伤登记表,并将此事报告给了护士长。讨论:一、什么是针刺伤?针刺伤是指一种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针、穿刺针甚至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针刺伤是临床医护工作者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是传染HBV、HCV和HIV等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临床医生,您是否清楚在日常工作中应如何有效地避免针刺伤害,加强主动防护?当不慎发生针刺伤后又该如何正确处理?二、如何有效预防针刺伤?临床工作中针刺伤的发生多是因为医护人员防范意识薄弱,操作行为不规范或是处于抢救应急状态等。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主动防护是最重要的标准工作:1.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培训,并做到分期、分批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提高自我防范,是预防医务人员针刺伤的首要措施。2.规范医疗操作行为:不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勿将用过的锐器直接传递给他人;手持针头、刀片等锐器时,不得将锐器面朝他人。3.医疗废弃物的规范处理:使用后的注射器、输液器应分离针头,将锐器投入锐器盒内,锐器盒收集至3/4即停止使用以减少刺伤的机会;4.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必须采取标准防护措施,不论是否具有明显的血迹污染或是否接触非完整的皮肤和粘膜,一副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可以显著减少接触的血量;5.在充足的光线下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三、发生针刺伤后该如何处理A.伤口处理1.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受伤部位,使部分血液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的程度;2.肥皂水或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3.安尔碘、75%酒精消毒伤口;4.使用防水敷贴包扎伤口。B.上报职业暴露1.在处理伤口后,查阅患者是否有传染性疾病;2.必须在24小时以内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个案报告卡;3.上报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备案和随访;4.24小时内进行HCV、HBV和HIV抗体检测。C.监测用药和随访A可疑HCV感染有报道显示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丙肝的可能性约为1.8%-10%。1.刺伤后尽快做HCV抗体和ALT检测;2•如果检测HCV抗体阴性,需进行血清学追踪,于刺伤后的第1、3、6个月检查HCV抗体和ALT水平;3.刺伤后1-3周,在外周血即可检测到HCVRNA,因此在刺伤后4-6周时检测HCVRNA可以尽早确诊HCV感染;4.目前国内外的丙肝指南均不推荐采用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对暴露于HCV阳性血液的医务人员进行刺伤后预防;5.目前HCV急性感染期是否进行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但我国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IFNa治疗可显著降低急性丙型肝炎的慢性化,因此,若HCVRNA检测阳性,即应开始抗病毒治疗。A可疑HBV感染研究表明被空心带血的针头刺伤后感染乙肝的可能性约为6%-30%。1•刺伤后应尽快注射乙肝髙价免疫球蛋白(HBIG)以提供暂时性的被动保护。若已知被带有HBsAg阳性患者血液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HBIG,剂量为0.06ml/kg体重;2•未接种过疫苗的人员,可在注射HBIG同时或刺伤后7天内肌注乙肝疫苗,有效率可达90%以上。一般于上臂三角肌内注射,剂量为每次20ug,共注射三次,时间为第0、1、6个月;3•若已接种过疫苗,但未经全程免疫,应在注射HBIG后按乙肝疫苗免疫程序补上全程免疫;4.接种过疫苗,并已产生乙肝表面抗体的接触者,应根据抗体水平而定。可以有效保护人体不受病毒感染的最小值是10IU/L,当检测结果显示乙肝抗体滴度小于10IU/L说明滴度比较低,应加强注射1针疫苗。如果大于10IU/L,说明可以有效的保护人体不受感染。A可疑HIV感染一般而言,针刺的平均血量为1.4口1,一次针头刺伤感染HIV的概率约为0.33%。1.在4小时内,最迟不超过24小时进行预防用药,包括逆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当实施预防性用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