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活、趣、美、新”的地理课堂台山市武溪中学陈锦庄[摘要]本文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尝试通过构建“实、活、趣、美、新”的地理课堂来实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关键词]义务教育地理课程落实地理课堂实活趣美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是一门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性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基本理念有: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这些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看起来容易,但要将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并不是易事,如何探索实施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目标之有效途径,是一线地理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一直致力于地理课堂的教学改革,孜孜不倦地探索“实、活、趣、美、新”的地理课堂,目的是要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进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达成,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我结合一些课例的教学探索来谈谈对“实、活、趣、美、新”的地理课堂的构建。所谓“实”,是课程(或课堂教学)目标落实、教学内容充实、课堂训练落实。课例1:地球仪在《地球仪》(粤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这一节的学习中,我设计了用苹果制作小地球仪的学习环节。老师课前买来10多个苹果,在经过前面的地球的模型、了解经线和纬线、辨别经度和纬度、交织经纬网等学习主题之后,每个学习小组发一个苹果,用于课后制作小地球仪,并提出制作要求与评判标准。制作要求是:在球面上画出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和1800经线。评判标准是:主要经纬线标注准确;整体模型美观。剩下几个苹果用于奖励制作小地球仪好的小组。这个课后的小制作,对本节课堂教学目标而言,既落实了知识与技能:(1)掌握经线和纬线的概念、划分和特点及特殊的经线和纬线;(2)掌握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划分及其分布规律;(3)掌握经纬网的概念等。又落实了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落实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小地球仪制作完成后的喜悦,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情趣。对教学内容来说:动手来做,充实好玩。切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对课堂知识掌握来说:训练落实,比纸笔作业有趣,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其次,地理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地理知识。如初中各学科都渗透有地理知识,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又如日常生活、天气变化、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城市规划、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也包含有丰富的地理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做地理知识学习的有心人,随时随地学习地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思考身边发生的问题,关注自然和社会,如资源浪1费、环境污染、人口激增等,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观,运用学到的地理知识解决遇到的自然和社会问题,为培养具有地理素养的公民打下基础。因此,地理课堂的“实”,体现地理课程的实践性,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所谓“活”,是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教材处理灵活,学生会学会用。概括起来就是“活教”、“活学”、“活用”。首先,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力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或讲授、或小组合作学习、或展示、或谈话、或答疑、或演示、或游戏、或探究、或练习、或检测等等;就讲授而言,或教师讲、或小组代表讲、或学生个人讲等等;就知识的呈现形式而言,或文字、或地图、或图片、或动画、或视频等等。教师要根据学情,处理灵活教材。课例2:复杂多样的气候学生在学习《复杂多样的气候》(粤人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时,通常会感到教材内容的编排混乱,学起来有困难。因为教材安排的教学思路是:教材试图让学生在读这6张地图的基础上认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存在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就在于这些地图的编排顺序不科学。根据学生在七年级时已学习的知识,已经知道气候的两大因素是气温和降水,因此复杂的气温加上不均的降水分布,就形成了复杂多样的气候,这样的删繁就简,课堂教学目标就基本达成了。而干湿状况与当地的降水量与蒸发量有关。所以我将教材的地图顺序调整为:如果时间不许可,可干脆省略“中国温度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