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期《课程纲要》郑州市二七区运河城实验小学陈华◆课程名称:数学◆课程类型: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审定2012年版◆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授课时间:60课时◆授课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设计教师:一年级教师◆背景:本期实验教材是以《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为依据,在总结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研究和使用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并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数与代数领域中的“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重点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内容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程总目标:1.会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认识“=”“>”“<”,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2.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3.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会根据加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通过观察、操作、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5.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6.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7.课堂教学中,巧妙的把数学与语文学科、美术、音乐等学科整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和美课堂。◆内容标准与教学安排课程内容课时课程内容课时开学了分享课程纲要1图形与几何图形的认识认识物体1准备课2数与代数数的认识1-5的认识及组成2立体图形的拼组2比多少1上、下、前、后1几和第几1左、右10的认识1练习16、7的认识和组成28、9的认识和组成210的认识111-20各数的认识2数的运算加减法的初步认识21-5的加减法2有关0的加减法16、7、的加减法38、9的加减法3综合与实践数学乐园1有关10的加减法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410加几的加法及减法220以内的进位加法9整理和复习4常见的量认识钟表2总复习4◆数学反馈1.课堂反馈:主要通过观察、问答、交流、合作、动手操作、展示等途径。2.课后反馈:主要通过课本习题、多种形式的作业、试卷测试等途径。◆整理与复习以本册所学主要内容,20以内的数,20以内的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认识图形、认识钟表、用数学。通过整理归纳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在复习中进行整理和比较,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能力。◆课程实施建议一、课程资源1.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进行再次开发整合。2.练习:课本上的习题及精选的习题。3.自制:根据需要制作多媒体课件、卡片、模型等教具。4.课程标准: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结合教材、学生对内容标准进行细化为具体、可操作的学习目标。5.教师用书:参考教师用书中教学建议实施教学。6.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把不同学科知识整合起来,那么数学的天空更美丽,学生会更愉悦。同时,在教学中适时适当地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如淋春雨,如饮甘泉,将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实施手段严格按照“基于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的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教学三、教/学方法1.问题教学:创设问题情景,学生进行探究、交流。结合重难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同时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价值。2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