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科学活动环境中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摘要:幼儿园科学教育物质环境是进行科学活动的具体保证,它吸引幼儿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主动学习、观察。其次是科学教育的材料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具体可感,是幼儿活动的支柱。关键词:幼儿园;科学活动;科学素养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0)2-113-001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幼儿进行实践与验证,把丰富的物质材料作为开展正规性科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创设开放的物质环境包括材料的准备、材料的投放、材料的回收,让它具有开放性、教育性。一、把准备材料做成开放式的以往的活动中,由于旧教育意识及传统分科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在物质材料的准备与投放、材料的质与量、投放的适宜性等方面显得较盲目;而这些材料多由教师去收集,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物力,在材料投放下去后幼儿却未必对它们感兴趣。现在,我们将材料的准备工作交给幼儿,每一件物品幼儿亲自去操作,他们对自己的物品容易有一定的认识;我们开展活动时,就能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操作的欲望。如:大班科学活动“力”,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让幼儿体验感知到力,如果单凭教师的说教和演示,是很难达成教育目标的。当我要求幼儿拿出各种操作材料——童车、动物摇椅、拉力器、皮球、高跷、小推车、小汽车、小篮子、玩具枪等,然后引出“力”的概念,结合提问“需要力吗,为什么?”幼儿就有体验。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找力。“力在哪里?”在探索中解疑,幼儿据已有经验探索操作。幼儿在玩中体验、感受力的存在;在反复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中,初步感受不同的力及其作用。(压力、拉力、弹力),师生的共同探索中,引发幼儿的积极思考、争论,达到归纳整理的目的。二、把投放材料做成开放式的材料投放过程也是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开放式的材料投放能让幼儿感到无拘无束,从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而主动介入材料。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由于其学习特点及生活经验积累的不同,我们在材料的投放上也注意区别。特别是材料的数量、摆放的位置等都有所侧重。因为材料的数量直接影响幼儿的探索过程,太多的材料使幼儿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太少的材料会直接造成幼儿探索兴趣的减弱。因此,每次科学活动中,我们围绕目标,充分考虑材料投放的合理性,在不同方式的接触中,把握材料的整体特点。如,材料是按小组进行发放,还是人手一份;每组使用一种材料还是几组轮流使用一种材料;材料是适合在室内投放还是在室外投放;或是利用社会资源。如在“彩陶制品”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体验陶制品制作过程,我和幼儿先共同到室外采集泥巴,玩泥巴,然后分组制作、个别指导。幼儿不仅真切地感知到黄土的特殊粘性,而且制出了奇异有趣的泥制品,发展了求异思维和动手能力。三、把回收材料做成开放式的幼儿教育《纲要》中明确指出:要为幼儿创设相应的环境,给予幼儿充分的操作机会。在《各种各样的纽扣》活动中,我完成了预定教育目标后,就把投放的材料收了上来,可我刚宣布活动结束,孩子们就纷纷聚了上来,有的说:我可以按颜色给它们分家;有的说:我想按纽扣上的洞眼个数分家;还有的说:按有没有镶亮边给它们分家。小朋友们都抢着按自己的想法给纽扣分家,活动自然地往下开展着,并随着幼儿不断的发现,活动内容也随之丰富。四、把教师的要求转为幼儿愿望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一个和谐、舒畅的环境气氛,自觉做爱护幼儿创新萌芽、启迪幼儿创新意识,激发幼儿创新潜能,发展幼儿健康个性的有心人,使幼儿在活动前感到宽松、安全,而不紧张拘束或有压力;教师不过多地提出纪律要求;在活动中要以平等民主的方式“笑纳”全体,允许幼儿提出问题。如给叶子分类,不规定按什么分,幼儿动脑想出许多种分法,有的按“大小”分,有的按“形状”分,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有没有刺”分,还有的按“表面光滑与否”来分,按“厚薄”来分等等。又如在《春游》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步行踏春,幼儿身临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