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家访心得工作参考总结随着我校“万名老师访万家”活动的热烈进展,我和学校的老师们也踏上了家访的征途。作为一名老师,深知家访的意义;而作为一名新老师,更清晰家访的必要性。希望对大家有所协助,欢迎阅读。老师家访心得工作总结(一):今年寒假“千名老师访万户,师生友情传万家”活动的深化开展如一缕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家访是沟通老师、小孩和家长心灵的桥梁,通过家访可以让小孩和家长都感遭到老师对学生的牵挂和关怀,寄予的厚望。异常是平时我们关注不够的学生,更是让他们觉得暖和,倍感兴奋、欣慰的感受:原先自我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我在老师的心中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老师依然凝视和关怀着自我。家访带给我们的收益有非常多非常多。现将我的家访工作总结如下:一、通过家访能让老师全面理解小孩,与家长达成共识。学生及家长一直如一的信任老师,在信任的根底上,有些什么音讯,老师都可以从家长或学生的口中精确地明白。如此,一方面老师可以时刻提示家长平时教育小孩要留意方式,以免对小孩造成太大妨碍,另一方面,也能使老师针对家中的要发生大事,有的放矢地做好事前的铺垫和事后的处理工作,防止了小孩过大的感情波动。家访不是向家长告状,也不是让学生难堪,而是要与家长、学生在家庭这个特别的环境中真心交流和沟通。要对学生的在校的情景作正确的评价,对学生的优点多夸奖,让学生在家长面前感到骄傲,加强学习的决心。不能对过失大加评论,更不能在家长面前对学生进展告状式谈话,要好心的提示家长,教会家长用心治理学生。家访工作常“报喜”,可以为后进生的转化制造良好的环境。如此家长就能正确的理解自我子女在学校的真实情景。假如在家访时,当着学生的面指责其过错,会对学生造成损害,构成逆反心理,对以后的治理带来不便。家访的目的是关怀、保护、转化、教育学生,而不是因老师管教不了才去向家长“告状”,由于这无异于给家长送去一根“棍子”,学生回家不免要受皮肉之苦。如此做不但处理不了任何咨询题,同时学生还会迁怒于老师,不忘这一“棍”之仇,给下一步的工作制造了障碍。我家访的对象主要是后进生,对他们是“雪中送炭”给以“暖和”,多给差生家长“报喜”。去年六年级有一个学生,成级一向不梦想,非常差,性格较粗野,不服老师,愿意和学生动拳头。我屡次和家长反映这一情景,但“棍棒教育”不但无效,还产生了抗拒心理。针对这种情景,我改变了方法,利用时间去寻找这个后进生的闪光点。他喜爱打篮球,在篮球场上表现不错,其他同学都佩服他。我从他身上找到了进取的有利于转化的方面和要素,找到了教育的打破口,我进展了家访。刚跨进他家门,他父亲意料小孩又出事了,脸阴沉沉的,让小孩出来。我赶忙解释:“请不要误解,我走过顺便看看。”气氛缓和了。我当着家长的面表扬了学生,家长非常吃惊,他说从来没听过小孩的好话。学生也十分感谢,脸上有了笑容。时机成熟,和家长一齐谈了催促小孩复习功课的方法,并鼓舞学生认真迎接近期期末考试。在我的鼓舞下,他的数学成绩有了明显提高。几年来,我接触的后进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确实是“吃软不吃硬”。我通过一次次家访,进取去找他们的“闪光点”,先感化家长,再去沟通教育学生,给学生鼓舞、自信、期望和热情。仅有如此,他们那柔弱的心灵之花才能在一个时时刻刻充满阳光暖和的环境中盛开,并结出丰盛的果实。二、家访能教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方法,及时地防止小孩咨询题的产生。家访目的在于与家长交流情景,交换意见,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材料和方法。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对小孩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本领的培养,品德的熏陶,个性的构成,都有至关重要的妨碍。多年的经历,让我认识到,教育引导学生必需要与家长联络,双方仅有同心协力,才能事半功倍,到达教育目的。我班有个学生,最近却出现了成绩滑坡,我屡次做工作,也不见效。因此,我就到他家去理解情景:父亲在外打工,母亲在家务农,家庭十分拮据。由于母亲读书比拟少,不太明白得教育方法,考试成绩一旦没有考好就对他非打即骂,他的压力好大,对学习没有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