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绣水》【教学目标】1.领略桂林山水的奇异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2.引导学生诵读欣赏,通过合作探究学习,理解作者抒发的感情。3.品鉴文章的诗意美,用语的准确。【教学重难点】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准确生动的描写,领略作者语言的诗意之美。让学生在诵读之中揣摩感悟,在小组探究学习中明白文中的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笔墨凝练、句式工整的特点,能对精美语句熟读成诵。【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出示一组有关桂林山水的图片.配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朗诵)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篇有关桂林山水的文章,这就是当代著名散文家杨朔的《画山绣水》。(板书)同学们知道题目的含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引导学生析题.)解题:“画山绣水”,这个题目用的是互文手法,意思就是画出来和绣出来的山和水。“画”用来形容诗文或景物,在中国传统文艺中是指其中蕴含的诗意。绣活是工细纤巧的,用“绣”来形容诗文或景物,一般是指其工巧,有华采。题目一下子揭示出桂林山水的特点。二、简介作者三、初读课文,扫除障碍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上黑板书写生字词。Bāo()贬cuán()聚玲珑tī()透恍hū()Liào()望精suǐ()Línxún()tián()静四、合作探究,感知课文1、赏析文中写景的语段,说说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2、各用一句话概括文中四个传说的内容。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将凄惨的传说插入优美的风景中?方法指导:用一句话概括可采用下列形式:1、谁干什么。2、谁怎么样。讨论1,明确:第2节桂林山水图第4节漓江水色图第5节鱼鹰捕鱼图朗读这三小节。描写了桂林优美的山水,抒发了作者赞美的感情。讨论2,明确:1、父子舍身救乡民。2、寡妇造桥为行人。3、全家饿死化石头。4、新娘殉情跳岩洞。写作意图:作者要人们在观赏美丽的自然风景时,不要忘记旧社会的苦难,珍惜现代的美好生活。板书:牢记过去珍惜今天创造未来解题一得1、找准区间,筛选词句。2、解词揣摩,体会情感。3、指出修辞,分析作用。4、形式相同,内容相近。5、字数相等,上下对仗。6、整体介绍,重点讲解。五、拓展写作假设你是一名导游,为游客介绍桂林的山水,请你写一段导游词。示例: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就是桂林的山水,清奇峭拔,人间少有。你看那水,水面平得像玻璃,碧绿碧绿的,如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心醉;那山,峰峰瘦骨嶙峋,玲珑剔透,千奇百怪,有的像大象在江边饮水,有的像天马腾空欲飞。那些山几乎每一个都流传着色彩极浓的神话故事。六、补充传说,结束课堂播放歌曲《刘三姐》观看文字介绍。第二课时一、读文导入本文语言优美,充满诗情画意。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桂林神奇的山水都还蕴含着一些传说,这些传说和秀丽的山水风光两相比附,更有情趣,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重点体会作者如何用语言来表现这些画山绣水。1.学生朗读课文。2.就自己感兴趣或认为优美的语句旁批心得、体会。二、品味运用1.教师结合课后第二题,为学生示范品味。(1)我也算游历过不少名山大川,却从来没见过一座山,这样凝结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感情;没见过一条水,这样泛滥着劳动人民的智慧的想象。(2)……说不定你忘记自己是在漓江上了呢!觉得自己好像走进一座极珍贵的美术馆,到处陈列着精美无比的石头雕刻。2.教师示范赏析。明确:(1)这句话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通过对比和互文的两种修辞方法,突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自然美与劳动人民智慧情感的结合。(2)这句话运用了形象的比喻,通过写游览者的感受,生动地表现了钟乳石的精美和形态各异。3.结合课后第三题,边析边指导学生熟读成诵。明确:第一句是写漓江水的清纯碧绿,用了反复、比喻的手法。第二句是写桂林山石的千姿百态,先总写,后列举分写,用了比喻和比拟的手法。第三句紧承上句,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进一步强调了桂林山水的奇妙。(学生背诵,老师指导.)4.四人小组合作,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语句或段落。作出批注,写出理由教师也可提供一些重点句子供学生品析:凭着我一支钝笔,------为什么称为“钝笔”他们才是漓江上生活的宝库。开头为什么要引用诗句“桂林山水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