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正方形》说课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华东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十九章第三节正方形。教材分析:正方形是在讲解了平行四边形、矩形和菱形以及简单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初步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探索正方形的性质,进一步学习掌握说理和进行简单推理的数学方法。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知识的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目标1、通过探索和交流使学生逐步得出正方形的性质及判定方法,使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展的过程,并会用性质解决相关的问题。2、通过探究中的猜想、分析、类比、交流、展示等手段,让学生充分体验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学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正方形的性质和应用难点:理解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性质教具:本节课用到的教具是多媒体、导学案、菱形的教具、投影仪。教学过程分为七个环节:1、情景引入:我选择两个例子作为本节课的导入。首先我采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正方形会标引出本节课,目的在于通过生活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个例子是教材中的“讨论”环节,内容是:老师分配给学生一个任务,任务是从一张纸上剪一个正方形,三个学生的判断方法分别是四条边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由此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2、回顾知识:为了更好的研究正方形,我先引导学生在导学案上用填表格的方式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方面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特殊性质,并通过课件中的框架图展示矩形和菱形的定义,为研究正方形做准备。3、探究新知:为了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我先组织学生动手操作:用一张矩形的纸张折叠出正方形,通过观察折叠的过程思考矩形向正方形的变化过程,总结当矩形的边长变成邻边相等时就成了正方形,得出正方形的第一个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接着教师展示菱形的教具,通过改变菱形的内角的大小得到正方形,再由学生总结得出正方形的第二个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知识点,因此教师将正方形的定义板书在黑板上。再将之前的框架图补充上正方形的内容,让学生对正方形的定义有直观地理解。正方形的定义还可以由平行四边形得出,这个知识点我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学生得出,通过几个小组的展示将框架图和板书补充完整(一组邻边相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正方形)。再用多媒体演示矩形和菱形向正方形转变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正方形定义的理解。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了解了正方形的三个定义。4、类比归纳:分为两个部分(1)正方形的性质:仍然采用表格的形式总结正方形的关于边、角、对角线、对称性四个方面的性质。并与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对比。由此学生发现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也是特殊的矩形,特殊的菱形。几何内容的学习不仅要会用文字表述图形的定义,性质,还要掌握用几何语言描述定义和性质。以便于为了以后的学习作基础。此环节要求学生在导学案上将正方形的性质从边、角、对角线三方面进行书写,要求从文字描述和几何语言两方面总结。在学生书写的过程中我会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最后小组检查。我将观察到的有问题的,优秀的作业展示,通过问题答案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规范几何语言的书写。(2)正方形的判定:因为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没有固定的模式,在总结正方形的判定方法时,采用小组讨论,小组展示的方法。采用投影展示学生总结的判定方法,同样要求写出几何语言。此环节我只要求学生能写出从矩形或者菱形的角度判断出正方形的判断方法即可。最后学生总结后我用课件演示正方形的判定的规范语言。5、例题讲解第一题是教材练习题中的判断题,要求学生不仅能判断对错,还要说明理由。第二题回到课前引用的例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释三个学生的检验方法是否正确,让学生有学以致用的感觉。从而更加喜欢数学。第三题是教材中的例题,一道计算正方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