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个被誉为“民族魂”的人。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一友人送对联以示悼念: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记念刘和珍君鲁迅介绍作者1.1.鲁迅鲁迅(1881-1936)(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原名原名,字,字,浙江绍兴人。,浙江绍兴人。2.19182.1918年年55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月,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3.19213.1921年年12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月发表的中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品之一。4.4.小说集:小说集:《》《》《》《》《《故事新编》》(历史小说(历史小说〕〕周树人豫才《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5.5.散文集:散文集:《》《》6.6.散文诗集:散文诗集:《》《》●他的作品是一部记录着对黑暗的愤懑和对光明渴慕的民族启示录朝花夕拾野草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游行队伍请愿惨案刘和珍烈士遗像杨德群烈士遗像1932年11月27日摄于北京师范大学操场寥落(liáo)长歌当(dàng)哭菲(fěi)薄桀骜(ào)赁(lìn)屋黯(àn)然喋(dié)血尸骸(hái)攒(cuán)射惩创(chuāng)浸渍(jìnzì)山阿(ē)殒(yǔn)身不恤(xù)长歌当(dàng)哭:以放声歌咏代替哭泣,多指用诗文抒发胸中悲愤之情殒(Yǔn)身不恤(xù):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注音文章思路1、本文是一篇纪念性文章,纪念的中心人物是刘和珍。那么课文的七节中哪些小节集中写纪念刘和珍君?明确:三、四、五节。2、第一、二节写的是什么?明确:交代写作缘起。3、六、七节又写的是什么?明确:揭示这次事件的教训和意义。(1-2)写作缘由(3-5)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6-7)教训和意义(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有何作用)写作思路1、鲁迅先生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请从一、二部分中结合相关句子概括。①纪念死去的青年②写给段祺瑞政府和走狗文人(嘲讽、痛恨)③写给快要忘却这件事情的国民(唤醒)第一段中,作者为什么在礼堂外徘徊?表现作者内心无法排遣的悲痛和愤懑第二段中,作者说“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后面又说“‘却只能如此而已”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两个“只能如此而已”,间隔重复,表达了作者对没有更好的形式纪念逝者的无奈和悲痛之情。“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一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运用同感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突出悲凉之重,渲染了阴沉的气氛,揭露了现实的黑暗。(2)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如何理解“真的猛士”、“惨淡的人生”、“淋漓的鲜血”等关键词语?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正的革命者直接面对不回避看到黑暗腐败的政局而忧国忧民英勇斗争,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这两句话的含义是:真正的革命者,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惨淡前途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感到哀痛,他们又为改变黑暗现实、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现实•1、阅读第二部分,讨论一下,刘和珍君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并找出文中的依据。•⑴生前爱看鲁迅文章;•⑵不屈势力,反抗反动校长;;有斗争精神•⑶成为学生自治会成员;•⑷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⑸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⑺“欣然前往”参加请愿运动;•⑻中弹牺牲。人物形象分析追求真理,思想进步温和亲切,乐观有社会责任感有爱国热忱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刘和珍的微笑?“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始终微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