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的时代特色哈尔滨第十一中学周新宇鲁迅的文章发人深省,催人奋进,每次讲授,感慨不尽相同。本学期,我再次讲读《拿来主义》,带领学生去感悟本文所独有的时代特色。文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审美,更应该有启迪之功效。语文教学不只是品评艺术手法、揣摩经典语句,还应关注它的思想内涵,否则,选入教材的篇章也就只能是一篇课文罢了。《拿来主义》正是这样一篇艺术性与思想性双佳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6月4日,由于长期的军事、经济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怖,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在左翼文化界,曾开展过关于民族形式、文艺大众化问题的讨论。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外。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文化发展的。鲁迅针对这些问题,写了《拿来主义》,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占有”之后要“挑选”。这个观点让我们明白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认识到了善于思考,不要盲从,批判地学习外国的长处,以及“为我所用”的重要性。时隔75年,以今人的视角来审视鲁迅的这个观点仍有借鉴意义,同时也赋予了它时代特色。我们要“拿来”的不仅是文化遗产,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也要“拿来”;我们不但要“拿来”,更应走一条创新、和谐、科学发展的“拿来”之路。这正如鲁迅所说,“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基本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帝国主义的封锁,另一方面也有作茧自缚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国人对世界的了解如盲人摸象,没有亲眼见过,怎么能辨清良莠、分清是非?是改革开放让我们真正实现了“拿来主义“!邓小平指出“闭关自守不行,开放不坚决也不行!现在还有好多障碍阻挡我们前进。发展经济,不开放是很难搞起来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要搞开放,西方国家在资金和技术上就是互相融合、交流的。”国门打开了,面向世界了,昔日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曾经被视为资本主义专有的股票被我们“拿来”了,今天沪深股市蓬勃发展;曾经只有西方少数发达国家才能够实现的载人航天技术被我们“拿来”了,今天“神十”成果发射,顺利返航,太空课堂,别开生面;曾经的好莱坞大片享誉世界,惊险、刺激、扣人心弦,今天中国电影走俏戛纳、柏林电影节,我们不仅“拿来”,更有创新;曾经只有在发达国家流行的贷款买房、买车,被我们“拿来”了,今天中国百姓也能够“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鲁迅的思想、主张之所以特别有力,是因为它富有科学性、前瞻性——“拿来”思想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科学发展观有异曲同工之妙。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战略思想。它强调认清国情,不要妄自菲薄、自甘落后,也不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对待文化遗产,1我们应该立足国情,学习经验,主动地、积极地汲取,不怕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坚定而沉着地奋斗下去。那么,对待国家发展不也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国家发展日新月异,成绩有目共睹。我们从曾经的“低人一等”到现在得“举世瞩目”,这个过程是坎坷的,艰辛的,并非一蹴而就。“三十年来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因此,“拿来主义”的方针不但不能停止,还要使之不断完善,发扬光大,具备时代特色,以达到一个更新的境界,拥有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天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