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基础夯实1.《左传》记载:“(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周王)中肩。”这一事件反映的是()A.武王克商B.平王东迁C.王室衰微D.诸侯争霸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为周郑交恶。诸侯不服从周王,并打败周王,反映的是王室衰微,所以选C项。材料没有涉及周朝建立的问题,所以A项不正确。也没有反映都城的变化,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之间的关系,所以D项不正确。答案:C2.四川省博物馆藏有一块文字残缺的《九域守令图》石碑,其中一段碑文是:“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更□、□分裂,至□灭陈,天下方合为一。”“□”处缺失的文字应该是()A.周B.秦C.汉D.唐解析:“至于□国,天下分而为七”指的是战国时期的战国七雄,“□并四海,变易古制,始为□县”,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答案:B3.典故“指鹿为马”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八月己亥,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该典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司马迁讽刺秦二世无能B.丞相位高权重,对皇权产生了威胁C.实行的丞相制度不合时宜D.秦朝面临着被灭亡的危险解析:“本质问题”应该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回答,A项不是本质问题,C项表述错误,D项也不是“本质问题”,故选B项。答案:B4.有学者指出,秦朝虽然短命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而持久的印记。“深刻而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A.消灭六国B.制度创新C.修筑长城D.严刑峻法解析:题干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的意义,即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B项正确。答案:B5.史学家钱穆认为:“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导学号52380046)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即指分封制下的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之初创”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中央任免,且不得世袭,即官僚政治开始确立,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答案:C6.秦统一后,“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每一区域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些官员()A.定期朝觐皇帝B.监督监察百官C.负责地方行政D.拥有世袭权解析:题干材料描述的是郡县制,在这一制度下,地方官员主要是负责地方行政事务,不需要定期朝觐皇帝、监督百官,也没有世袭权,故C项正确。答案:C7.有学者认为,自中国古代进入文明社会,先后出现了“方国联盟”等三种政治统治模式。据此,与右图匹配的正确选项是()A.郡县制度、封邦建国B.行省制度、封邦建国C.行省制度、郡县制度D.封邦建国、郡县制度解析:“方国联盟”是商朝统治的特点,商王对于地方方国而言具有盟主的性质;“封邦建国”是周朝统治的特点,周王成为天下共主;郡县制度是秦朝以后的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答案:D8.秦朝修建咸阳城,运用了天体观念。把渭河比作天体的银河,把各座宫殿比作星座,四周有许多通道,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从咸阳城的修建理念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理念是()(导学号52380047)A.皇位从二世三世传之万世B.借助神灵维护自己的统治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神化皇权,万世一统解析:咸阳宫是秦始皇执政的地方,“咸阳宫居中,形成了众星拱辰、屏藩帝都的格局”,说明咸阳城的修建突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理念。答案:C9.“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唯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解析:先秦时期尚未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