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人,他们眼里的秋景不同,因为心里的情感有别。“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学习目标:1、欣赏秋景,体会感情。2、品味语言故都的秋郁达夫预习检查1、“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特点?清、静、悲凉。2、文章的哪些段落描写了故都的秋?概括出作者用以描绘“故都的秋”的画面。3--11自然段。5幅画面:第3段秋晨静观;第4段秋槐落蕊;第5段秋蝉残鸣;第6—10段闲话秋雨;第11段清秋佳果。合作探究1.这五幅故都秋景图,你最喜欢哪一幅?请自由诵读你喜欢的文句。并说说作者在对不同画面的描绘中,是如何体现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提示:找出每幅画面中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色彩、声音、形态、韵味与意境;关注作者感秋的观、听、闻、触与主观情思。2.“悲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可为什么作者把“悲凉”用在赞美故都之秋的文字中,而不用明快的笔调来颂秋呢?(方法:联系背景)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小结内容及写作特点:全文紧扣“清”、“静”、“悲凉”,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寂寞。以情驭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作业思考:这节课我们主要赏析了3-11段,感受了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文章的第2、12、13、14段这些文字看似多余,它们有没有作用?如果有,有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