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的《小结与复习》第二课时一、写作背景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法官”。友善用脑的教育理念认为:“所有的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师应该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的问题自然生成,放手让他们去探究,让他们自己想办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对于学生的答案和思路,教师要适当推迟判断,“刀下留人”,多问问“为什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搭建更多展示的舞台,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思维是多么活跃和广阔。二、案例回放前不久,我上了一节数学课,内容是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心对称图形(二)》的《小结与复习》第二课时。我打算先复习本章的知识点,再讲解例题。开始上课了,我按照课前备课的安排,先用问答形式复习了几个概念和定理,然后让全班同学默写“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为了反馈问题,我请成绩中等的郭斌同学上黑板当众默写。郭斌同学默写的是:弧长Rnl2360,扇形面积2360RnS。我发现他默写的弧长计算公式与课本上的公式不同。课本上的弧长计算公式是:180Rnl,而郭斌默写的公式是:Rnl2360。这明显就是没有化简的弧长计算公式。我是给他判“对”还是判“错”呢?“同学们,郭斌默写的公式对吗?”我暂不判断,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学生。“不对!”“对!”下面的同学七嘴八舌地回答。“请大家说说你的理由。”我鼓励大家讨论。“他默写的弧长公式跟书上的不一样,所以不对。”陈琦答道。刘军表示反对:“只要约分了,就一样!应该算对。”意见明显分成两派,我于是问引起纷争的源头:“郭斌,你为什么默写弧长公式的时候不约分呢?”郭斌挠了挠后脑勺,有点不好意思:“昨天,我背公式的时候总是记错。后来我把弧长公式记作圆周长360nl,把扇形面积公式记作圆面积360nS,这样就不会错了。”对呀,这样将两个公式对比着记忆,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于是,我问:“同学们,我们记忆公式的目的是什么?”“可以帮助我们计算。”“那么,用郭斌记的弧长公式能计算弧长吗?”“能!”“郭斌记忆这两个公式的方法有什么特点?”“我知道!”陈琦站起来答道,“虽然郭斌的弧长公式没有约分,但是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都有相同的分数部分——360n,求弧长就用这个分数乘以圆周长,求圆面积就用这个分数乘以圆面积。老师,我觉得我先前的判断是错误的,郭斌默写的公式应该是正确的,而且像这样更容易记住公式。”“大家认为陈琦说得对吗?”我问。“对!”“让我们对陈琦的从善如流表示敬佩!对郭斌给我们提供记忆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的好方法表示感谢!”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我提议,把郭斌默写的弧长公式就叫做‘郭斌公式’,好不好?”“好!”……这节课以后,我发现,几乎全班同学都牢牢记住了弧长和扇形面积公式。三、案例反思“Rnl2360”,这个公式默写中的意外小插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适当推迟判断的重要意义。如果当时我死搬硬套课本上的公式,急于判定对错,那么这“一刀”下去,不仅会“斩杀”一个巧妙地记忆方法,更可拍的是可能扼杀了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的兴趣和信心。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过程的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学论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基于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是高高在上的“法官”,“法官”说对就是对,说错就是错,“大刀一挥”,课堂上唯我独尊,所有的知识、观点、方法统统都“一刀切”。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