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前晨景》──诗歌之审美与审丑南昌市新建区第二中学李相蓉诗是语言存在的最高形式——布罗茨基诗就是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东西。——美国诗人弗洛斯特(读一首译文诗,面临要失去某些东西的风险)。引子1.理解现代派诗歌“审丑”特点。(提升诗歌“审美”力)2.鉴赏诗中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感受“思想知觉化”效果。(现代派诗歌呈现意象的方式。)3.启发现代诗歌“审美”与“审丑”的边界问题思考(指导诗歌创作中的“美丑”边界)课程目标一、作者简介艾略特(1888—1965),原籍美国,1927年入英国籍,是后期象征主义,也是整个现代主义文学最有影响的诗人和批判家之一。他自称:在宗教上是英国天主教徒;在政治上是保皇派;在文学上是古典主义者1947年荣获英国女王授予的“劳绩勋章”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表彰他:“对当代诗歌作出的卓越贡献和所起的先锋作用”。二.现代派创作理念提出两个重要的诗歌批评概念———“感受的分化”和“客观对应物”诗人表达思想感情不能像哲学家或不高明的诗人那样直接说出,而是要找到客观对应物——靠具象来传达。用客观对应物间接表达。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现实,是现代诗歌的一个特征。诗人不仅要描写自然、美、爱情等传统题材,也要将目光转向城市、街道、人群、日常生活,甚至也要去捕捉那些不美的、“丑”的事物,将他们转化为诗意,《窗前晨景》就是这样一首诗歌。三、作品《窗前晨景》地下室厨房里,她们把早餐盘子洗得乒乓响,沿着众人践踏的街道边沿,我感到女仆们潮湿的灵魂在地下室前的大门口沮丧地发芽。一阵阵棕色波浪般的雾从街的尽头向我抛上一张张扭曲的脸,又从一位穿着污泥的裙子的行人的脸上,撕下一个空洞的微笑,微笑逗留在半空,又沿着屋顶一线消失了。文字的炼金术核心词:潮湿的灵魂绝望地/沮丧地发芽波浪般的雾(人格化)抛扭曲的脸撕下空洞微笑微笑逗留消失四、梳理感知1.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两个场景,一是地下室的厨房,一是外面的街道,两个场景都被潮湿的雾气笼罩。五、鉴赏艺术特征“远取譬”,借助语言的跳跃和陌生化组接,实现一种“思想知觉化”,人的灵魂是“潮湿”的,而且还能“发芽”,而人的微笑也能像纸一样从脸上撕下来。这些词语的组合都违常理,但却拓展了诗歌的表现空间。挑战了传统的审美习惯,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审美感受的同时,也是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诗歌意义的模糊与不确定性以及理解上的困难。1.怎样理解诗人笔下的“潮湿”感?观点一:第1节,写的是在地下室厨房里洗盘子的女仆,她们在恶劣的环境中辛苦劳动,精神也受到了戕害。诗中没有出现的城市是伦敦,伦敦以多雾、潮湿著称,诗人也重点写出了一种“潮湿”感,这与女仆们的工作环境相关。观点二:诗人感受到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潮湿”。。在这一段中,“灵魂”是抽象的东西,“潮湿”“发芽”则是生活的具象,当抽象的“灵魂”获得了具象的表达,读者似乎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地下室中的沮丧和压抑:“潮湿”的灵魂,像一堆土豆被封闭在地下室里,由“潮湿”导致的“发芽”,暗示了一种精神的变异和病态。2.这首诗中,诗人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内在精神世界(人生观)?这首短诗描摹了即目所见的“城市风景”,但在诗人的目光中,无论城市和人群,都发生了变形,更为深入地挖掘出生活表象下的生存现实。他关注的是现代人的精神危机,批判灵魂的空虚。六、引申思考:如何看待现代诗的审美边界问题?诗是什么?这在今天居然成了一个问题。不信,请君读读以下这二首“诗”:《马桶》你我,每天都有一段亲密的时间我以我,最隐私的部分和你相见亲爱的,我只能挤出为你咀嚼一夜的秽物艺术的本质——诗言志。志在哪里?审美?审丑?《便池》嘀嘀嗒嗒••••••弄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才挤出几个不成行的断句,黄黄的发酸发臭亲爱的,真对不起(原载台湾《创世纪》诗刊2002年春季号)“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雨果《克伦威尔序》)七、创作指导注意诗歌审美的平衡与张力“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木心)诗歌创作中的“审丑”活动的美学价值恰是为了提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