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声乐学习中演唱者音乐修养的建立和音乐演唱能力的培养文献综述一、前言音乐文化修养培养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进行高校德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对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但从目前来看,大部分普通高校对于大学生音乐文化修养培养缺乏必要的规范,大学生的整体音乐文化修养较差,同时缺乏一支专业与业余相结合的音乐教师队伍,音乐文化修养培养在高校的地位堪忧。少部分高校虽己开设音乐课程,但也只是从发展课程设置的目的出发,而没有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去考虑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面对这种情况,我国现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音乐文化修养的培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但大部分都把研究方向侧重于高校音乐课程的设置、大学生音乐修养培养的现状、音乐修养培养在美育中的作用等方面,还没有把音乐文化修养培养真正的与高校文化相结合,没有在理论上研究音乐文化修养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推动高校德育、美育教育的发展进步,推动校园文化、高校素质教育以及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二、主体(一)关于教师音乐修养构成的理论研究音乐修养具有一定的专业特殊性,不同的人呈现出的音乐修养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器乐演奏家对音乐的理解和诊释是通过各自迥异的演奏方法展现出来的。舞蹈演员的理解是通过舞蹈动作并结合音乐展现出来的;歌唱家则是通过调整发声方法并有感情的演绎音乐作品展现出来的。许多国内学者的研究界定了教师的音乐修养,具体如下:曹理、何工编著的《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中将教师的音乐素质定义为:具有高尚的职业理想、现代的教育观念、良好的知识技能、创造性的教学能力和健康的心理与人格。郭声健在《艺术教育》一书中对普通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修养有所定位,他认为称职的音乐教师应该满足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不是专业工作者,而是教育工作者;第1二,不是冷面裁判员,而是热情欣赏者;第三,不是单项专攻性,而是全面博学型;第四,不是低俗轻浮型,而是高雅庄重型。姚旭辉在《论音乐教师的素养》中提到教师应具备的素养:一、音乐专业的课程的主体知识;二、较强的音乐示范能力。主要体现在“唱、奏、舞、指挥、弹唱、即兴伴奏”等几个方面;三、较深的艺术修养。包括艺术观、世界观、广博的文化艺术知识,丰富的生活阅历,熟练的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五、还需掌握当代教育思想,能运用音乐作品的相关知识解决教学中的问题。1953年,科达伊提出了“好的音乐家”的标准,即良好训练的耳朵、良好训练的头脑、良好训练的心灵和良好训练的手。匈牙利教育部门根据以上标准的特征,于1995年由国际科达伊协会的美国籍主席J.Sinor提出了音乐教师的标准要求,即像音乐家一样保持活力、增强智慧、对世界感兴趣、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自己的信仰、永不满足、充满信心有意义的生活。随着课程不断的发展,如今匈牙利教育部门提出了新的教师标准,即在音乐和教育方面得到良好的训练、熟悉音乐和教育学、有创造性、头脑是开放的并充满智慧的这四个方面内容。(二)关于学生音乐修养的调查研究在对学生音乐素养的现状研究中,程敏、刘玉龙在《师范院校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与思考》一文中,从基本感知能力的测试、记忆能力的测试、联想和想象的测试、情感的测试、表演能力的测试、文化知识的测试等6方面对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一、学生喜欢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但与中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会接受欣赏世界各地的不同音乐,她们强烈认识到这是提高自身审美修养的标志之一。二、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感知能力。三、学生具有较高的情感体验能力。四、音乐基础能力较差,个人差异明显。苏敏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音乐艺术教育》一文中,从6个方面,即是否喜欢音乐、高校进行音乐教育有没有必要、是否认识简谱、中小学阶段是否进行过音乐学习、是否有艺术特长、以及自我评价音乐素养。作者选取近千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调查结果:喜欢音乐的学生占到99.5%,认为有必要在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占98.5%,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