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五年级语文《草原》评课稿刘老师是一位新上岗的老师,教态亲切自然,很能吸引学生参加学生活动。整堂课教学思路清楚,难能可贵的是散发着训练的意识和扎实的教学风格。当学生读错字时,能及时纠正,并把“yin”写在黑板上,没有一晃而过,关注了学困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体会重点句子“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时,几个学生都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此时刘老师开始训练“试着把词语连城一个句子说一说:我从哪个词体会到什么?”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呈现了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值得探讨的几个问题:1、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学习活动要让学生参加。导学提示不要包办代替,让学生自己阅读或请导学员读,还可以作为一种奖励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2、让自主、合作学习真正的发生。语文课堂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创设无数次读书的机会。然而在课堂里,只有两次读书,一是“自读课文,然后讨论文章是根据什么样的顺序来写的?分别描写了哪些画面?试着给他们加几个小标题?”二是齐读第一自然段。第一次读的安排比较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合适。第二次读就让学生无所适从,读前无要求,无目的读后体会不深刻。试想,轰轰烈烈一齐读,怎么做到边读边思考?这个环节建议采纳默读,边读边思边批注,给足了学生读书思考的空间和时间,效果一定会好一些。学生合作学习的状态很随意,小组长没有积极组织,组员之间没有沟通。看来,小组的建设还有待加强。3、遵循阅读教学的一般规律。阅读教学遵循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主体。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要把握,不能因为到了高年级训练就弱化了。可以考虑把这个环节调至课前预习,课堂只是进行分享展示。4、明确导学案的三个板块。导学案分为任务,明确学什么?流程是知道怎么学?评价是学得怎么样?三个内容不得混淆。第一个“导学提示一”中,就出现了把评价放在流程里,对学生的指向性不明确。5、激发学生的展示习惯。学生反馈展示时还要注重给学生多一点鼓舞,多一点赏识。让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也能产生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