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初探书籍,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课外阅读可以提取信息,激发思维,汲取思想,涵养心灵,温润生命。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渠道,而课外阅读则可以充实和扩大课堂学习的内容。搞好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加深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开拓视野,提高兴趣,培养自学能力等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通过课外阅读,学生可以向社会、向自然、向生活、向实践学习,从中不断发现、丰富、完善,超越自我。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那么,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呢?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营造和谐民主的快乐阅读氛围:营造快乐的阅读气氛,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是其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其知识、能力及品格等方面起着重要的形成和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通过各种渠道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加强阅读指导。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给学生创设快乐的阅读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平时我们教师用增加课堂实践分和精彩的点评来激励学生阅读,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向师生全天开放,保证阅读时间、阅读质量。给学生又开设了阅读课,保证每生每周有两个小时专门的阅读时间,阅览室环境幽雅、清新,师生畅游书海,如痴如醉!在这样的氛围下,不仅喜欢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和谐的阅读氛围。“在快乐中学习”的教育思想要落到实处,得有一个和谐的民主的氛围。首先是教师,不管你有什么情绪,请微笑着、情绪饱满入课堂;不管某个学生有多么的令你生气,请先平息怒火,用眼神或者走到其身边轻拍书本或桌子示意,决不要板着脸训了半天人,再回到课堂,影响课堂的和谐与阅读思路的流畅性——让学生很压抑地阅读,效果是要打折扣的;课堂上,不必太多的规矩,学生发言可以自由一些,有话直接站起来说,说了就可坐下——繁文缛节不利于保持阅读的轻松气氛;学生在心理上要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一起探讨的天空,把自己当作阅读的真正主人,而不是记笔记的机器。二、培养阅读的兴趣:教师首先要在思想上让学生喜欢学语文,知道语文不仅是升学的工具。我觉得孔庆东教授讲得很好,他的话可做指导思想:语文就是思想,语文就是生活,语文就是你这个人。学习语文,就是在塑造自己的灵魂。不妨把他的那篇《怎样学语文》给学生好好聊聊。第二、教学中,教师不死抠术语,不大谈文学现象、文学理论。尽可能切合生活,联系学生自身体验,走进文本,吸取营养。比如学习哲理散文《蝉》,不必去介绍什么叫哲理散文,这篇文章的段落大意、层次结构什么的,而应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感悟其中的哲理,想想自己是否有类似经历,能不能也谈谈所悟之类。第三、尽可能张扬学生个性,展示自我才能。鼓励学生筹划诗歌朗诵会,课本剧表演赛,班级辩论会,名著知识竞答赛,编故事接力等。比如七年级上学习了《在山的那边》、《理想》等诗歌后,可以鼓励学生自行筹划一个诗歌朗诵会。以提高兴趣。三、确定积极向上的阅读内容1“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开卷有益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但我们要说开卷并非都有益。对学生来说,他们的课外阅读内容尤其不能放任自流,应该作必要的引导。实践证明:一个人的兴趣是与心理需求紧密联系的。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样,课外阅读的优势才会渐渐凸显出来,知识与思想的萌芽才会越加粗壮。一是注意课外阅读内容与课内内容的结合,将课内的学习内容当作是点,把课外的相关阅读当作是面,由点到面的拓展阅读,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形成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外溢于课外的“涟漪效应”。二是注意课外阅读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外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