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第三章营养物质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吸收仅仅是植物利用养分一系列过程的第一步,被植物吸收的养分有如下的去向:1)在细胞内被同化,参与代谢或物质形成,或积累在液泡中成为贮存物质;2)转移到根部相邻的细胞中;3)通过输导组织转移到地上部的各器官中;4)随分泌物一起排到介质中。习惯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转移过程称为运输(transport),其中在细胞或组织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短距离运输(short-distancetransport),而在器官水平的转移过程称为长距离运输(long-distancetransport)或运转(translocation)。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各种营养元素在化学性质上差别很大,因此它们在植物体内的运输过程也有不同的表现。第一节养分的短距离运输一、养分在细胞水平的运输(一)离子的分隔作用植物细胞是植物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功能单位,细胞被生物膜分隔成许多的室,在每个室内进行着不同的生理生化过程,按室分工的结果使植物细胞能有条不紊地执行多种功能。在代谢过程中,室与室之间存在着能量及物质的交换或运输,其中矿质养分在室间运输更为普遍。养分根据细胞生理生化需要而运输分配至不同室内的现象称为分隔作用(compartmentation)o由于矿质养分大都以离子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因此人们通常用离子分隔作用(ioncompartmentation)这个概念。离子分隔可以在小范围内(如细胞器之间)或大范围内(如细胞质与液泡之间)进行,但现在的测定手段使对离子分隔的研究尚停留在大范围内。尽管如此,离子分隔的研究还是能使我们从本质上了解离子运输过程与一些生理生化过程的关系。(二)离子分隔的基本模式根据研究重点的不同,人们将细胞内的离子分隔过程人为地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式。1.三室模式假设离子仅在质外体(细胞壁)—细胞质—液泡之间进行分隔,其简化模式如图3-1所示。该模式涉及到分隔的两道屏障,即原生质膜和液泡膜,这两个膜基本上控制着离子在质外体、细胞质、液泡三部分的分布水平。原生质膜对离子的控制机制实质上与离子吸收过程是一致的,即离子透过原生质膜有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两种形式。被动运输的途径可能是简单扩散和易化2/26扩散,而主动运输可能是通过载体、离子泵和转运子等的作用。液泡膜对离子分隔的控制机制还不清楚,但基于如下几方面的事实,人们相信离子从细胞质向液泡的运输属于主动运输。1)液泡内多种离子通常积累至较高浓度,其浓度比质外体高,有的甚至比细胞质还高,说明离子向液泡逆浓度梯度积累;2)液泡内的pH常低于5.5,而细胞质的pH通常在7.0以上,说明有主动向液泡泵H+的现象;3)液泡与细胞质之间存在着电势差,液泡内往往带正电。Leonard(1984)总结了多种离子膜运输的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些离子在质外体一细胞质一液泡之间的运输模式(图3-2)。2.四室模式在三室模式的基础上,有重要分隔功能的亚细胞结构如叶绿体、线粒体等,其简化模式如图3-3所示。3/26由于试验手段所限,目前对离子在细胞质中亚细胞结构的分隔过程研究不多.以至于人们常把细胞质和一些在细胞质内的亚细胞结构笼统地称为共质体系统。事实上,离子在亚细胞水平同样有严格的分隔作用。例如,K+和Mg2+在叶绿体中的分隔、K+和Ca2+在线粒体中的分隔分别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重要生理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图3-4)。不过,一些特殊的亚细胞结构(如内质网)本身就是相互贯通的内膜系统的一部分,并且确实是共质体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可以看成是与细胞质相似的运输体系。3.胞间模式在三室模式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细胞之间共质体相连接的关系。一般认为,相邻细胞的共质体系统是通过内质网相连的(图3-5)。内质网在相邻细胞间的相连借助于胞间连丝。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胞间连丝的细微结构。胞间连丝的结构十分复杂,包括由内质网形成的、穿过细胞间隙的管状结构—连丝微管(desmotubule)和进行养分和水分运输的连丝腔(cytoplas-micsleeve),即连丝微管和原生质膜之间的原生质体。此外,在连丝微管两侧的“瓶颈”部位充满了大分子的蛋白质颗粒,这些蛋白质颗粒不仅防止分子质量大于1000Da的大分子溶质流失,还能接受内、外信号,控制共质体运输的开闭。如图3-6所示,胞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