迭代创新:网络时代的创新捷径2013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颁奖典礼上,雷军与董明珠立下10亿元赌注的赌约:5年内,小米科技的销售额从300亿超过格力的千亿。此豪赌一时间成为传统产业与新产业谁优谁劣的热门话题。在我们研究创新的学者看来,雷军和董明珠的赌约,不是销售额的竞争,而是互联网思维的研发模式与传统研发模式的赛局。小米、阿里、乐视等一批互联网企业杀进智能电视领域,使一些传统企业感受到互联网开发模式的压力。那什么是互联网思维的开发模式呢?一个简单的总结:迭代。李开复认为中国创业者更需要的是迭代创新,而不是许多美国创业者崇尚的颠覆式创新,因为前者更专注用户和效率,能以较小投入,更快地开发出产品,抢占市场。微信就是很好的例子。创新工场孵化的很多项目也都以迭代创新见长,首家孵化的企业豌豆荚就一直保持着快速的产品创新和迭代,2013年内,豌豆荚Android及Windows版累计发布了46次更新。那么什么是迭代创新?为什么要采取迭代创新的路径?中国企业如何适应迭代创新的战略?什么是迭代?迭代是一个重复反馈过程的活动,每一次迭代的结果都会作为下一次迭代的初始值,从而不断逼近目标或结果。迭代本源于一种数学求解。一般的数学计算中,多是一次解决问题,称为直接法;但问题复杂,需要考虑很多未知量时,直接法方向错了就可能永远达不到终点。这时,迭代法就发挥功效了。迭代从一个初始估计出发,寻找一系列近似解,发现一定的问题求解区间,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遗传算法即为最常见的迭代法之一:模仿自然界生物进化机制,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在每一代算法中,据个体在问题域中的适应度,产生一个近似解,从各种潜在的解决方案中逐渐产生一个近似最优解。例如在和谐号的车鼻设计中,减少风阻,达到最优的空气动力造型,靠的就是遗传算法运算。如何把迭代的思想,应用到设计开发的规划、组织中呢?迭代开发同样借鉴了进化、淘汰的观点,整个开发工作被组织为一系列短周期项目,每一次迭代都包括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与测试,并以上次迭代的结果为起点再次开始迭代过程。图1,图2比较了循环迭代式开发流程与传统计划-瀑布型开发流程的不同传统的瀑布型开发,往往在需求调研完全结束,进行预算、规划后,开发工作才开始。在确定性高的环境下,这种“大教堂”式的开发模式,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例如格力开发空调发动机。但移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芯片、零部件、供应链迅速更换,消费者习惯快速多变的复杂环境,要求小米采取与传统的瀑布式开发不同的开发过程,克服传统开发方式的弱点,取得更高的成功率和生产率。迭代开发就是: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高,需求在没被完整地确定之前,开发就迅速启动。每次循环不求完美,但求不断发现新问题,迅速求解,获取和积累新知识,并自适应地控制过程,在一次迭代中完成系统的一部分功能或业务逻辑,然后将未成熟的产品交付给领先用户,通过他们的反馈来进一步细化需求,从而进入新一轮的迭代,不断获取用户需求、完善产品。例如谷歌的开发战略,就是这种“永远beta(测试)版”的迭代策略:没有完美的软件开发,永远都可以更好,永远在更新或改善功能。谷歌邮箱Gmail推出5年之后才撤掉beta版的字样,成为稳定的服务。在与苹果iOS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竞争中,后发的谷歌采取了与苹果完全不同的迭代开发战略。谷歌在其操作系统安卓(Android)上采用了开源软件的模式,与多家企业合作生产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安卓系统从Android2.3.3到Android4.0,只有约半年,许多手机都来不及更新换代以支持新版本的操作系统。但Android4.1、4.2紧接而来。这么快的迭代,使谷歌的许多合作厂家应接不暇,不同操作系统之间产生适配问题。但谷歌更新的速度与决心都远超苹果,在合作厂家之间掀起迭代竞争,迫使他们不断更新产品,从而使安卓系统在短期内赶上了苹果iOS系统(图3和图4)。微信遵循迭代开发的过程,迅速达到亿级用户——尤其是微信的早期版本,迭代非常迅速,使微信得以快速发展核心功能,奠定用户基础。由此可见,循环迭代式的开发特别适用于高不确定性、高竞争的环境,也适合分布在全球的不同企业、不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