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基础】对富春江山水的陌生,可能会减弱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致。所以导入采用回忆知识,积累联系的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文章优美的语言也会打动学生,所以我们不妨从朗读、品味语言下手。对于文章的难点“鸢飞戾天”两句的理解,以学生现有的生活阅历理解的确有困难。但我们不必刻意求深,求透,有所感悟即可。【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生了解“骈文”这种文体的有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2、学会将全文翻译成白话文,培养阅读文言文语感的能力。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有层次、动静相生、拟人、比喻、夸张等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过程与方法:学习文言文,侧重阅读,要反复读,熟读成诵;在内容探究上,要学生分析作者写景的目的,从而领悟作者要抒发的情感;在学法上可以采用学生自学,合作讨论,教师启发点拨等方法完成该文的学习任务。(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理解作者通过对富春江优美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他鄙弃世俗和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重点】积累文言词汇,感受作品的意境美、情趣美、语言美。【难点】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他对向往自然、厌弃尘俗的心态和思想。【教学步骤】学生自主朗读文章,自主翻译,自主赏析文章,检测过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墨客皆喜好山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他们无限的情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不少的传世之作,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了哪些山水作品?(生答)二、预习检查,分小组展示(此环节是检查学生自学文言文的基本情况:了解文体、把握音准和节奏,促进提高文言朗读水平)1、简介文体和作者(了解作者吴均)文体:我们学过的文言文的体裁有说、铭,今天我们学习一种新的文言体裁“骈文”。(回忆学过的文言体裁:说、铭,简单了解文言体裁“骈文”。)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又称“四六文”。作者: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其文风格清拔而有古气,称为“吴均体”,大家都仿效他。2、解题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横柯.()轩.()缥.()碧和.()鸣戾.()天急湍.()4、给下列句子断句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②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③水皆缥碧,千丈见底④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⑤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⑥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二、课堂展示交流(让学生进一步感知文意)1、注重朗读,培养兴趣(生评价,师点拨)①范读②个别读③齐读2、自主翻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3、按要求写出句子。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概括赞叹富春江景的:写富春江水清澈的:写江流气势磅礴的:写听觉感受的:4、作者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5、吟诵体会——语言美通过自由诵读,读出语言的神韵;通过联想,领悟语言的美。(运用多媒体听配乐朗诵,在音乐的帮助下,认真体会作者的语言,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第二课时自主赏析文章(此环节通过自学讨论、合作交流、反馈、教师点拨讲解达到理解作者的思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把握主旨。)一、赏析品味——意境美1、指导学生默读文章,思考:你能在文章中找到作者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特点进行概括性描写的句子吗?(讨论、总结: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教师小结:作者在第一段中以“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为自己对富春江风光的高度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作“文眼”统领全篇,开头第一段从结构上看,是总写。为下文内容的进一步展开埋下了伏笔。由此可见,本文可分为两层。2、既然“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作者那么又是如何具体详细为我们描绘富春江水“奇”“异”的景色特点呢?(讨论、总结一:水,分别表现了它的清:“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戏石,直视无碍。”;湍急:“急湍甚箭,猛浪若苯。”)(讨论、总结二:山的奇异主要表现在树多、山高、景美三个方面。)(讨论、总结三:作者在第二段中首先采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