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年级历史下册复习提纲第1课俄国向何处去一、俄国向何处去1、二月革命原因:一战将俄国推向崩溃的边缘时间:1917年3月(俄历二月)结果: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2、十月革命的胜利:背景:二月革命后两个政权并立典型事件: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年11月(俄历十月),列宁在彼得格勒领导武装起义并取得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主席。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历史意义:它是世界历史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取得胜利的革命,它把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使俄国走上了实现现代化的独特之路,为世界上落后国家的发展树立了榜样,对20世纪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二、列宁在建设方面所做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济政策:1)时间:1921年,2)特点: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3)作用: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的一大转变,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第2课苏联的崛起一、苏联成立: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由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强国,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苏联的建立。2、评价斯大林模式:1)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消极作用:斯大林模式阻碍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第3课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和约》1、召开时间:1919年1月—6月操纵国:法国、英国、美国2、召开目的:分赃、称霸世界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4、《凡尔赛和约》(对德和约)内容:①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承认波兰独立,部分领土划归波兰等国;②政治方面: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③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④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2⑤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委任统治”(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和称霸世界)。5、中国问题: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权益,规定德国在山东的全部权益由日本继承。——成为中国五四爱国运动爆发的导火线。二、华盛顿会议与《九国公约》1、召开目的:协调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关系(主要是美、日矛盾)2、召开时间:1921—1922年操纵国:美国3、《九国公约》的内容: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中国保证各国在华“机会均等”对外“门户开放”《九国公约》的实质:打击了日本独占中国的计划,为列强共同掠夺中国提供了条件。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从巴黎和会到华盛顿会议,列强建立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了战后世界新秩序。第4课“大危机”与“新政”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导致生产相对过剩;②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2、首先爆发的国家:美国,然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3、经济危机的特点:①持续时间长;②影响范围广;③破坏性大4、影响最大的国家:美国、德国6、为摆脱经济危机各国选择的道路: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和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2、目的:为了消除经济危机时间:1933年人物:罗斯福3、新政的主要内容:①财政方面:政府大力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②工业方面:实行产业复兴法,筹划大规模的公共工程的兴建,刺激消费和生产;③农业方面:缩减农业产量,补偿农民的损失,复兴农业。4、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制定《全国工业复兴法》,是新政的核心和基础),5、评价罗斯福新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