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文档1第八章诊法诊法是中医诊察疾病、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法,简称“四诊”。望诊法是医生通过观察病人整体神、色、形、态的变化和局部表现以及排出物的形、色、质、量改变等情况,以了解病情,察知疾病的方法;闻诊法是听病人体内发出声音的变化,及嗅闻病人身体散发出的异常气味等,以辨别病情的方法;问诊法是询问病人及其陪诊者,以了解病人既往的健康状况、发病经过及自觉痛苦与不适等相关情况的方法;切诊法是通过切按病人体表动脉搏动状况和触按病人身体有关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四诊所搜集的病情资料是疾病表现出的各种异常现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脏腑形体官窍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有诸内,必形诸外”,体内的生理、病理变化必然反映于外。所以通过诊察疾病显现于外部的各种征象,以整体观念为指导,用于分析疾病的原因、病机和病位,了解脏腑的盛衰变化,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诊察疾病时必须望、闻、问、切四诊并用,从不同角度全面地搜集临床资料,不应片面夸大某一诊法的作用,更不能相互取代。同时又须四诊合参,方能“见微知著”而不致贻误病情。第一节望诊望诊是指医生对病人神、色、形态、五官、舌象等进行有目的地观察,借以了解健康状况,测知病情的方法。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体内的气血阴阳、脏腑经络等生理和病理变化,必然在其体表相应的部位反映出来。因此通过对体表的观察,可了解体内病变的客观依据,故《灵枢·本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在中医诊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故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望诊时应注意:一是选择适宜的光线,以自然光线为佳;二要充分暴露受检查的部位,以便客观准确地掌握病情资料;三是实施检查时必须注意保护受检者的隐私。望诊的准确性,与中医基础理论掌握的程度、诊法知识运用的熟练程度、对疾病的熟悉程度,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有关。望诊的内容主要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头面五官、望舌、望皮肤、望小儿食指络脉、望二阴和望排出物等。一、望神神是中医学对于生命现象的认识。一指人体~切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表现;二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有生命就有神,故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望神之“神”,是指机体生命活动及精神意识状态的综合表现。望神是通过观察神的得失有无,以分析病情及判断预后等的诊察方法。神具体反映在人的目光、面色、表情、神识、言语、体态等方面,这是望神的主要内容。由于心主血藏神,其华在面,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人的面部色泽、精神意识及眼神为望神之重点,尤其是诊察眼神的变化。神以精、气、血为主要物质基础。神产生于先天之精,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血能养神。精、气、血产生于五脏,五脏功能正常,则精、气、血充足,生命机能旺盛,即是“得实用文档2神”;若脏腑功能失调,精亏气虚血少,或其运行布散失常,则神失所养。因此通过望神可以了解脏腑功能的盛衰,精、气、血之盈亏,判断疾病的轻重及预后等。望神时应注意:一要以神会神,在短时间内对就诊者神色形态做出大体的判断;二是形神合参,将病人的精神意识状态与形体变化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三是重视典型(特异性)症状和体征,以便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望神主要观察以下五种情况:(一)得神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凡神识清楚、思维敏捷、言语清晰、目光明亮灵活、精彩内含、面色荣润含蓄、表情自然、体态自如、动作灵活、反应灵敏者,称为“得神”,亦称“有神”。可见于常人,表示精气充足,体健无病;若见于病人,则说明精气未衰,脏腑未伤,病情轻浅,预后良好。(二)少神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凡病人表现为精神不振、思维迟钝、不欲言语、目光呆滞、肢体倦怠、动作迟缓者,称为“少神”。为轻度失神的表现,提示正气受损,见于一般虚证,或脏腑失和,气血不畅之证。(三)失神失神是神气衰败之象。在疾病过程中,病人出现精神萎靡、神识朦胧、昏昏欲睡、声低气怯、应答迟缓、目暗睛迷、瞳神呆滞、面色晦暗暴露、表情淡漠呆板、体态异常者,称为“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