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文明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一、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主线:夏、商、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一)夏商两代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2)地位:古代中国出现的第一个国家政权(3)制度:出现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商朝政治制度(1)时间: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灭夏,建立商王朝(2)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商王控制支配着内服与外服的实际权力①内服,是王畿,即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②外服,方国管辖的地区(3)特点:(1)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2)商朝是个弥漫着神权色彩的王朝(神权: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二)西周政治制度1、时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国,史称西周2、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2)目的:周王朝想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3)内容:(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出现的封国和承担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畿是周王的直接驻地;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有异姓诸侯国;③周王的亲族、姻亲和功臣以周王的名义“授土”、“授民”,但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并承担各种义务。(4)作用:①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③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宗法制(1)目的: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3)内容: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确立了大宗、小宗体系。(4)作用:①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②宗法制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③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4、礼乐制度:各级贵族的政治和生活准则。(工具: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必修一复习提纲(第1页)补充: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二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1)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2、宗法制的特点:(1)最大的特点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2)大、小宗具有相对性;(3)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4)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早期政治文明形成的阶段,形成了一些后世所继承的制度,经历了一个不断完善的变化过程。如:①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形成完备的分封制与宗法制④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主线:从春秋战国争霸到秦的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巩固统一的措施。)(一)从群雄割据到大一统1、背景:(1)春秋时期①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②周王室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③诸侯兼并战争频繁。(2)战国时期①大国国君改号,出现卿、大夫夺位的政变;②各国进行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2、统一:(1)条件:①社会经济发展,各地区、氏族联系加强;②战乱频繁,人民渴望统一;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强盛;④嬴政雄才大略,重用人才且措施得当。(2)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3、意义:(1)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符合各族人民的愿望,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奠定了基础。(二)中央集权的确立1、确立:(权力的高度集中,成为秦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1)皇帝制:①皇权至上,大权总揽;②“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①三公指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②九卿——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