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高二语文组任大伟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从文字入手,探究诗句蕴含的情感;2、朗诵,能通过节奏和轻重音的变化传达诗文的情感过程与方法:诵读、问题引导,探究发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探究陶渊明“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对当下的意义教学重点:1、探究部分诗句蕴含的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教学难点:陶渊明“乐天安命”的人生态度与“及时行乐”的区别课时安排:预习1课时授课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随着寒假的临近,相信不少同学已经开始设想离开学校的幸福生活了。这样的心情其实是共通的。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进陶渊明的世界,看一看他离开官场后设想的生活是怎样的。整体感知1、生齐读课文,订正字音。(板书题目)2、请学生解释题目含义(明确:归去,即辞官回家;来、兮,助词,无义;辞,一种文体,属赋的一种)3、由此可见,本文写的是关于“归去”的内容。围绕“归去”二字,都写了哪些方面?结合注释默读课文,迅速归纳,可以相互交流。(明确:归去的原因、归去的情景、归去的感悟)问题探究1、陶渊明辞官归去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明确:“田园将芜”、“心为形役”、“以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2、从他辞官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明确:自责、自宽、自醒)总结:诗人开篇直剖心迹,既有早不归去的自责,也有对自己的安慰,还有觉得决定正确的觉醒。点学生朗诵,要求传达出以上的情感3、“归去的情景”部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明确:空间顺序。按途中—到家—室中—庭中—户外的顺序)4、“归去途中”四句,诗人为什么“恨”?这四句反映了什么感情?(重点)(明确:“恨”是遗憾的意思,诗人希望时间过得快点;反映出回家途中愉悦而急切的心情)点学生朗诵这四句5、仿照前面的解读方法,从内容入手,探究“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侯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所蕴含的感情。(重点)(生合作探究,师点生回答,必要处予以点拨)(明确:一看到自家屋子,就高兴地朝它奔去,欣喜之状跃然纸上;看到小路快要荒芜,有早不归来的喟叹;松菊二字,则透露出诗人的坚贞高洁;那满满的一杯酒,让诗人的快乐到了顶点。)生朗诵(师过渡:诗人以一串四字句,用欢快的节奏展现了自己的喜悦之情。接下来诗人选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生活场景和画面,让我们一起来朗诵,看看诗人归家之后都做哪些事情)生集体朗诵6、诗人为什么要说“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重点)(明确: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抒情。作者就像那出岫之云,出仕本属于“无心”;又像那归飞之鸟,对官场仕途已十分厌倦,终于在田园中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归宿。)7、“行休”是什么意思?面对美好的景物,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慨?(明确:行休是行将结束的意思。诗人面对欣欣向荣的万物,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年纪已经不小;同时,“乐往哀来”也是古人常有的心理活动)(过渡:面对“人生苦短”的困境,古人一般有这么几种反应:创立功名,流芳百世;学仙炼丹,寻求长生;及时行乐,活在当下。我们一起朗读第四段,看看陶渊明提到了哪些,做出了什么选择)8、陶渊明的选择是“及时行乐”吗?(学生可能对及时行乐理解不多,举刘伶醉酒的例子)(明确:不是及时行乐,而是乐天安命,顺应自然。)(追问:二者的区别在哪里?)(难点)(明确:态度上,前者是焦虑的,后者是平静的;生活方式上,前者是纵情,是狂欢;后者是平和冲淡的,既有辛勤的劳作,也有诗意的栖居。)总结:陶渊明的意义“既有辛勤的劳作,也有诗意的栖居”,这是陶渊明用他的诗、他的诗意的人生告诉我们的智慧。它提醒我们,去聆听内心的声音,去顺应自己的天性,过真正适合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不是醉生梦死,也不会一帆风顺,它可能会很辛苦,但由于我们的热爱,乐也就在其中了。生集体朗诵全文,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