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语言艺术赏析有的教师喜欢痛快淋漓地展示了自己的嘴上绝活,课堂教学也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讲课”。如何医治这种“课堂多语症”呢?笔者带你走进名师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你会有很大启发和收获的。精心设问:三言两语开了头夏青峰(江苏著名特级教师)执教:分数的意义(课前交流与课始导入后进行整体感知)师: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生1:分子、分母和分数线。(其余答略)师:你能举个例子吗?你还想知道什么?生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就是1/2。生2:我还知道了分数的大小。比如:4/5>2/5。师:现在就请大家看书,哪些已经明白,哪些还不太明白。如果看了书还解决不了,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学生看书)师:好,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生1:如果把一个东西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有几份就可以用分数表示。生2:分数是怎么产生的?我知道了分数产生的原因。师:还有什么看不懂的地方?……感悟与启发:夏老师在这一课上没有按照“复习-引新-练习-巩固”的程序式教学四环节进行,也没有为新知引入创设时髦的趣味情境,而是遵循和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用简短的一句“关于分数,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到了新知与旧知的链接点和生长点。在学生自由表达、举例后,夏老师又抛出一问“你还想知道什么?”,从表现欲调动到求知欲激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后老师把学生的思维火花挑拨的更加红火——“通过自学课本,你又知道了什么?”你一言我一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体现。最后询问“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在这一段学习中老师没有更多的话语,只是精心设计了极富启发力的四问,把话语权还给学生,循序渐进,层层剥笋,实现学生思维的“自主加速”。难怪有人把夏老师的数学课形象地称为“思维的运动场”。阅读思考:此时无声胜有声黄爱华(广东著名特级教师)执教: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是黄老师参加全国计划单列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会的一节获奖课。教材中讲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从比较3/4、6/8、9/12的大小引入,教师巧妙地改为“猴王分饼”,分给猴1一块1/4,猴2要两块2/8,猴3要三块3/12,使分剩的饼分别成为3/4、6/8、9/12;并结合上课学生数的实际,求第一、二组学生的总人数占全班学生人数的几分之几,使一道例题变为三道例题。引入新课:“黑板上三组相等的分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回答后板书: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变化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然后老师引导学生比较归纳,揭示规律,出示思考题:第2页共2页比较每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1)从左往右看,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2)从右往左看,又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师: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再翻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学生阅读书本,独立思考感悟。老师巡视。集体讨论,归纳性质。……感悟与启发:课一开始黄老师首先让大家听“猴王分饼”的故事,通过故事设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猴王分饼”和分析班级学生人数得出的三组相等的分数为学生探索新知提供材料,出示的思考题是学生探求新知、独立思考的指南。在学生独立思考的时候,老师没有喋喋不休地去唠叨和提醒,而是耐心地等待学生去自主发现、自主探索,留足学生思考空间。当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老师也只是低声地与他进行个别交流。而我们很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连学生独立思考和阅读文本时还千叮咛万嘱咐,学生的思维屡屡被老师打断。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啊!启发辩论:一石激起千层浪吴正宪(北京著名特级教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新知探究后)银幕出示智慧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对吗?”话音刚落全班同学已经分成两个阵营,有举“√”的,有举“×”的。面对学生的不同答案,吴老师没有裁决,而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各推荐两名代表与同学商量后再发表意见。经过准备,小小辩论会开始了。正方代表把手中的圆平均分成两份,问道:“我是不是把这个圆分成了两份?”反方代表点头应答:“是。”正方举起其中的半个圆,问:“这份是不是这个圆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