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姚海云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登鹳雀楼》教材简解: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这首《登鹳雀楼》以其短小精悍,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生命力,千百年来流传万口,光彩常新。前两行写了作者登楼时见到的雄伟壮丽的景色。后两行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富有深刻的哲理,常用来说明要想看得远,必须站得高的道理。目标预设: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学习生字。2.从朗读诗句中体会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3.以教材为依托,对课文内容有所拓展、辐射,训练儿童思维的生动性。过程与方法:渗透“图文结合、读中感悟、联系生活、引导想象、角色表演”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2.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设计理念:1、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2、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3、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设计思想:依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学习习惯,在教学过程中的心理暗示、游戏、激励性的语言,对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从以往的“要我学----学会”?转变成“我要学——会学”,以“乐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讲读课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在脑海中展现课文情景,去感悟语言。理解课文内容,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自己的感受。教学中通过自读质疑,强调学生自学、自悟、自得,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会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简介诗人1、小朋友们,通过《英英学古诗》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唐朝著名的大诗人李白,还记得古诗《静夜诗》吗?学生齐背《静夜诗》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唐朝诗人王之涣,他从青少年起就勤奋读书,刻苦写作,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我们要学的这首诗深受人们的喜爱。板书:《登鹳雀楼》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1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课件出示课文。2、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3、范读,学生初步感知诗的节奏。4、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边读边想象画面。5、这首诗有几句,你喜欢读哪句就读哪句。(相机正音)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1、学习一、二两行。(1)出示课文挂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靠着”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尽”。(2)指导学生美美地读出来。(3)诗人放眼望去,还看到什么?耳边听到了什么?(4)观看黄河流入大海时的壮观景象。(5)指导学生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6)师述: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2、学习三、四两行。(1)谈话: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2)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3)教师讲解: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板书:站得高,看得远)3、看图体会,练习朗读。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4、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四、角色表演,巩固理解1、仿照课文《英英学古诗》进行角色表演。2、老师扮演奶奶,主要问话:(1)学的是什么古诗?(2)这首古诗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古诗给我们什么启迪。(师生对话)3、同桌互演,鼓励学生上台表演对话。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