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师新课程改革如火春风的开展于大江南北,面对课程改革,二十一世纪的物理教师该如何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传统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如下三个条件:1全面的育人者。2开拓创新的探究者。3是高效自主的学习者。”只有具备这三个条件才能胜任当前的工作,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怎么才能具备这三个条件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1、评价中做一个激励学生的号角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既要有引导性评价,批判性评价,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可以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评价。前者以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就有,而后者就是要介绍的:怎样才能激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当学生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后,不急于对他的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是让它处于自然发展状态,然后教师引导他去论证他的结论的对与否。例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这节课时,教师先拿一本书和一张纸在同一高度处往下落然后你问“那一个物体落的快。”机敏的同学就举手回答“肯定是重量大的物体”你不要做出任何评价,紧接着把纸揉成一团,重复刚才的实验,这是学生们就能看到他刚才的结论是错的原来与空气阻力有关。然后你能同样的两张纸,一张揉成团,另一张不做任何处理,依照上述在重复一次。此时学生们自然而然的确定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如果教师在第一位回答者之后就说他的结论是错误的,这样不但会响课堂气氛,而且更重要的是挫伤这为学生的发言积极性,使之在今后的回答中首先要考虑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这样回答回不回出丑,等一系列不该考虑的问题。久而久之。就会成为“呆板型”人才。有人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冰化了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幼儿园小朋友回答中有20中不同的答案。而在大学中提问。只有一个学生很不情愿的说是水。这个例子很生动的说明出教师在评价中产生的不良后果。这样的评价能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维空间,使之从不同角度来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多向思维等。可以在轻松自由的气氛中发挥学生的潜能。2、在课堂上做一个宏伟建筑的设计师。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一个宝贵的“资源”它决定这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成为现代物理教学的主要内容。首先要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谓教学重点指本节课所要教授的主要知识,难点就是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确立好后分析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看能不能把教学难点转化为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形象的说明问题。例如在研究大气压强时,学生们感受不到大气压的存在,成为教学难点。教科书中的实验利用马德堡半球,而这个仪器不易操作,其实验效果很差。你找一个矿泉水瓶子,在里面倒入开水,过一会儿,到掉热水盖紧瓶盖。不一会儿,瓶子就伴随着声音内凹进去。这就很形象的把大气压展现给学生们。可以用“化险为夷”来说吧!其次设计生动有趣的演示实验并确定演示成功,为课堂增添色彩。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节可的内容创造条件,例如在研究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这节课时,你为学生们做“沸水游鱼”来说明问题:找一只金鱼放在试管中加入多半试管水,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上面的水已经沸腾了,而金鱼在水底游去自如。最后精心划分学习小组,关照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使课题教学呈现多样化。3、在探究中做一个科学探究的导火线新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应该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有根据的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种态度与精神的培养主要是教师如何把学生引上探究之路。在我过古代就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益”。不就是这个道理吗?要引上探究之路,首先自己必须是一个探究型教师,探究型物理教师在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上以研究性课题为载体,让学生探索性地发现知识。在探索中提高获取知道的能力。挖掘实验的探究性,力求做一些自制教具,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操作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从而获取知识。总而言之广大物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行为要在新课程的指引下发生根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