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思路 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与上一单元的编排思路相同,在介绍人类使用铁和铜的历史时,顺便引入铁和铜的工业冶炼,铁和铜及其化合物的性质,最后简单地介绍了钢铁的腐蚀。其中铁和铜的冶炼、钢铁的腐蚀并不是重点,不可过多、过深地发挥,只要求学生了解即可否则将人为地加深教材的难度而加重学生的负担。建议组织对铁的教学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生在初中阶段曾经学过一些有关铁、铜的部分知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理论),进一步加深学习铁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有关性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加考虑新旧知识的相互衔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地组织学生讨论 Fe、Fe2+、Fe3+;Cu、Cu2+等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引导学生自行进行实验设计,并进行开放性实验,允许学生自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确,最后归纳为 Fe、Fe2+、Fe3+之间的三角关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规律总结 规律一:铁和铜间彼此反应的计算和讨论。 Fe3+和 Cu、Cu2+和 Fe 之间的反应是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掌握彼此间的转化及计算,对培养我们的综合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现讨论如下: 将 a mol Fe3+、b mol Cu2+、c mol Fe 和 d mol Cu 混合于同一反应体系中充分反应。可能发生的反应有: ① 2Fe3++Fe3Fe2+ ② 2Fe3++CuCu2++2Fe2+ ③ Fe+Cu2+Cu+Fe2+ 现从以下角度进行讨论: (1)从发生的化学反应来讨论 ①无论 a、b、c、d 取何值,反应①、②、③不可能均发生。 ②当 c=,只发生①,因为 Fe2+的氧化性最强。 ③当 c>时,发生的反应是先①后③。 ④当 c<时,发生的反应是先①后②。 (2)从反应后不溶物的成分来看溶液中的成分及含量 不溶物的成分无非只有 Fe,或只有 Cu,或 Fe、Cu 都有,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①若不溶物是 Fe 和 Cu,则溶液中一定有 Fe2+,一定无 Fe3+和 Cu2+,一定有 Fe2+,其物质的量为 n(Fe2+)=(a+b)mol。 ②若不溶物只有 Cu,则溶液中一定无 Fe3 +,一定有 Fe2 +,其物质的量为(a+c)mol,可能有 Cu2+。若满足 c=+b,则无 Cu2+;若<c<+b,则有 Cu2+,其物质的量为(b+-c)mol,且小于 b mol;若 c<<c+d,也有 Cu2+,其量仍为(b+-c)mol,但大于 b mol。 (3)从反应后溶液的成分来看不溶物的成分及含量 ①若溶液中有 Fe3+,必定还有 Cu2+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