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因其诗常表现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被誉为“诗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工部诗》。一、作者简介一、作者简介杜甫生于士大夫家庭,怀有“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却因奸臣李林甫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俘,757年逃出虎口,投奔肃宗,任左拾遗。759年,关内大饥,遂弃官西行至成都。二时代背景二时代背景唐代中期爆发“安史之乱”,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759年,杜甫一家辗转流落到四川成都,靠朋友的资助在浣花溪畔盖了一所茅屋,暂时有了安身之处,但生活依旧是清苦的。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暴风雨把杜甫的茅屋上的茅草吹得七零八落,导致一家人在冷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此情此景让杜甫感慨万分,于是写诗抒怀。“歌行体”•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这首诗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是一首叙事抒情诗。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zhuǎn俄顷厦shàqǐngxiànsāng丧乱见此屋háojuànchángbìwùchóngqīnào三、生字词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下者飘转沉塘坳。(秋深)(秋深)(怒吼)(虚数,泛指多)(虚数,泛指多)(江边的地方)(高高的树梢)(高高的树梢)(茅草飞得低的)(沉到(沉到∕∕飘落飘落))(纷纷下坠,散落)(纷纷下坠,散落)(挂)(挂)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飘飘悠悠,落在深塘的水边。译文译文思考: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明确: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走的惨状。卷、飞、渡、洒、挂、、飘转、沉罥卷、飞、渡、洒、挂、、飘转、沉罥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5、请给本段加一个小标题。秋风卷茅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心苦痛惜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竟然忍心这样)(竟然忍心这样)(动词,做)(动词,做)(公开,与”对面”呼应)((呼喊也没有结呼喊也没有结果果))(跑进竹林)((诗人投诉无门的困诗人投诉无门的困窘窘))((拄着拐杖,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拄着拐杖,突出诗人衰老的形态))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欺负我年老体弱,竟忍心这样当面做面做““贼贼””,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