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课表要求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2、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内容;理解赫鲁晓夫改革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结果及失败原因;把握勃列日涅夫改革的特点、结果及失败原因;弄清戈尔巴乔夫执政时苏联的形势及改革的过程和影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比较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的改革异同;掌握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及对中国改革的警示。(2)过程与方法:首先,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以此为提纲进行自学和探究;然后要求学生对自学成果进行展示,同时适当的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点拨;最后,练习小结,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提高学习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让学生联系中国的实际,认识社会主义改革道路的复杂性、艰巨性与曲折性。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及失败原因;难点:苏联经济改革失败的原因。三、教学方法:本课运用了“三六三”教学模式,主要是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四、教学过程:(一)导入: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再到斯大林体制,历史内在的遵循了其逻辑性。在这种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之下,苏联人民取得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系列伟大胜利。二战后,迅速的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但与此同时,这个模式的弊端也在逐步体现并渐趋强化,在斯大林去世后,这种具有苏联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那么,继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是如何进行改革的?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17课《苏联的经济改革》,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二)目标导学:1、如果你是苏联继斯大林之后的最高领导人,面对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指导你进行改革的方案应如何设计?参考答案:(1)对传统体制认识:斯大林体制已很难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1需要从根本上变革(2)改革性质: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3)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手段运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手段相结合②农业: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③工业:扩大企业自主权,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④农轻重比例关系:改变重工业比例过高弊端,使农轻重比例协调(4)政治体制:党政、政企分开,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5)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认识: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能割裂。2、请同学们将自己的方案同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国家领导人的改革方案进行比较,你如何对这三位领导人的改革方案进行评价?参考答案:赫鲁晓夫改革:(1)对传统体制认识:斯大林体制不需要从根本上变革(2)改革性质:社会主义性质(3)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手段运用:排斥市场调节②农业: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③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④农轻重比例关系:优先发展重工业(4)政治体制:未触动(5)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关系的认识:认识不到位(6)评价成效: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局限(失败原因):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也影响改革,造成混乱。勃列日涅夫改革:(1)对传统体制认识:斯大林体制不需要从根本上变革(2)改革性质:社会主义性质(3)经济体制改革:①经济手段运用:部分运用市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