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第33课课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教学目标导航1、了解:魏晋南北朝时儒学的危机、三教合一、程朱理学、陆王心学。2、理解:儒学出现危机的原因、宋明理学的社会地位与影响。3、能力:汉代以后直至明清儒学的发展状况、影响,及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儒学产生和初步发展春秋战国儒家思想发展简史魏晋南北朝—隋唐正统思想遭到打击西汉武帝秦朝宋明面临挑战,三教合一理学产生,儒学复兴明末清初儒学遭到质疑清初前期儒学趋于衰落新文化运动儒学危机、现代新儒学改革开放至21世纪复兴儒学1.魏晋’时期:2.隋朝:3.唐朝:佛道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重挑战儒学家提出“三教合一”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一、三教合一儒学(官方)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唐代中期,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佛道盛行梁武帝(502-549)名萧衍,南朝梁开国君主,死于侯景之乱。自幼饱读儒家经书。后一度信奉道教,对阴阳、五行、星算无所不通,经常屈驾拜访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时人将之称为“山中宰相”。后来梁武帝又舍道释佛,随着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他推崇佛教达到戏剧性的高潮。佛教盛行的原因:封建统治阶级大力支持和扶持佛教;寺院可以逃避赋役;佛教教义适应当时中国的国情;人民要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本土宗教——道教福建泉州老君岩道教圣地武当山东汉末期,道教开始主要在受苦受难的民众中流行,太平道和五斗米道是道教最早的表现形式。道教在王朝末年、政治动荡中一般比较兴盛。农民反对天子,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推翻封建政权。思考:为什么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也提倡儒学?例如:北魏孝文帝改革①儒学与传统的相对稳定的农耕生活相适应,逐步演变成日常生活行为准则,维护社会生活的秩序化,迎合了传统社会的客观要求,也迎合了少数民族社会统治的需要。②儒学对统治阶级是一种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对士人知识分子、社会精英是人生信条,又是借之参与政治的手段,受到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欢迎。③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期,人民渴望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而儒学强调的是“和”,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容易被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少数民族的统治。④儒学比佛教、道教传播的更广,影响更大,少数民族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儒学是最好的统治人民的一种精神工具。儒家:负责年轻时求取功名“为万世开太平”融入社会佛教:为失意时的安慰“胜者为王,败者为僧”寄希望于未来道教:为老年时的祈求“长生不老”追求人生三教对社会的吸引力:此图绘佛、道、儒三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似正在辩经论道,体现了中国古代“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潮。画面中,释氏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孔子相对。《三教图》(清·丁云鹏),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4、如何评价儒佛道三教合一(2)道教理论和儒家思想结合起来,提出道教徒要以忠孝仁信为本,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3)佛教调整了与世俗王权的关系,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调整了与民俗的关系。特别是调整了与儒学的关系。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1)儒家的政治伦理思想和道家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丰富发展了儒学理论。隋唐时期,儒学地位受到挑战,却进入一个更辉煌的时期,实际上三教合一为儒学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机遇)。三教合一(并行)是隋(唐)封建统治者丰富治国思想的体现。使统治术由单一走向多元。程门立雪典故:程颢、程颐兄弟俩是宋代理学大家。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跑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虚心求教。一日,他和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肯离去。等程颐睁开眼睛时,门外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厚了,两个人仍然站在那里。后来程颢死,他又跑到洛阳去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二、程朱理学①宋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对学术文化较少干涉,学术活跃。——主要原因②唐宋时期儒家知识分子积极参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