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青海高原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靳军丽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有感情朗读课文,抓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深入感受文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2、把握文章中对比的作用。3、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生命力。教学流程一、据题回顾,导入新学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2.学生齐读课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3.过渡:同学们,正是因为这株柳树能够在环境非常恶劣的青海高原上生活下来,所以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节课中,我们将继续走进这株柳树,再通过它的外形特点和它的生长过程去具体的感受一下这株柳树的“神奇”。(板书:外形、生长)二、感悟“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一)外形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5自然段,看哪些词句引起了你的关注,从中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自由朗读)2.交流读书感受,师作引导。3.指导朗读,激励评价。4.小结过渡:在这广袤无垠、寸草不生的青海高原上,能伫立着这样一株“巍巍然”的柳树,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面对这样的一株柳树,怎能不让作者浮想联翩呢?那作者都想了些什么?(二)生长过程1.学生默读课文的6、7自然段,看作者都想了些什么。在作者的想象中,你感觉这株柳树生长的容易吗?(不容易)从哪些句子中你能够感觉它生长的很艰辛呢?勾画出来,在旁做简单批注。(学生边读边悟)2.师生互动,交流读书感受。3.(屏幕显示本段文字)重点引导学习第7自然段。4.小结:是啊,面对着这样一株顽强的柳树,难怪作者说它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的令人望而生畏啊!三、感受对比写法的作用过渡:同学们,文章写到这儿,我们已经感觉到这株柳树的形象已经很丰满了,那作者为什么还用大量的笔墨去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作者的用意何在?(指名学生说师小结)四、感悟这株柳树的精神1.孩子们,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甚远,这株柳树它抱怨了吗?请大家读好课文的最后一段。2.屏幕出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他去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男生读,女生再读)3.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透过这株柳树,透过这些文字,你仿佛看到了谁?想到了谁?从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同桌间互说,在班里交流)五、总结全文,内化情感1、同学们,《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作者不仅赞美了这一株柳树,更是借物喻人来歌颂具有顽强不屈精神的人们。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在人生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儿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2、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株柳树,记住这株柳树的顽强精神。最后,请大家再来大声的读一遍课题。板书:15青海高原一株柳外形巍巍然神奇生长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