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0年前的文化地图襄樊学院附中姜雷•说教学内容:•本节讲述的是中国两千多年以前出现的“百家争鸣”。学习的是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学说。因此,这堂课学习的内容多而杂,教学的思想性、科学性都很强,具有较现实的指导意义,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对后世中国人的心理、观念、习惯、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汉民族独具的文化传统。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色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过程与方法学生根据现有材料以及课前自己的学习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师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评价。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说学情•1、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有关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一方面学生在初中时候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另一方面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先秦诸子散文的相关内容。但由于年代的久远,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仍旧是感到比较生疏的。因此,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并让学生深入其中来感受先代哲人的智慧成了一个必须要考虑的问题。•2、学生认知能力分析:到高二时期的学生认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已经具备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自学、交流的能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四家学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尤其是儒家思想。•教学难点:如何认识和理解百家争鸣在当时与后世意义和影响。•说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本课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准备时,对课程的一般过程和问题进行了预设,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了情境引导法、利用表格自主学习归纳法、对难点的讨论法、对扩展内容的讲述法等。在这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和分析问题的诱导,做到“因材施教”。经济:政治:阶级: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活跃私学兴起课堂探究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剧烈动荡的历史阶段,为什么在这样的时期会出现思想文化活跃的局面?认识: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产物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苛政猛于虎史料1:子曰:仁者,爱人。——《论语·颜渊篇》孔子孟子史料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篇》史料3: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史料4: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方法:遵守社会规范从人际关系的和谐上升为阶级关系的和谐方法:重视和善待老百姓(民本思想)德治史料4:故圣人化性而起伪,伪起而生礼义,礼义生而制法度。——《荀子·性恶》荀子礼法并举,加强对人的约束史料5:……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从天而颂之,孰与制(控制)天命而用(利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荀子·天论》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吸收法家思想吸收道家思想知识联系意思: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同学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对你们处理同学关系有什么启示?以柔克刚以德报怨大智若愚深藏若虚……你知道这些成语源自于哪部著作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有无相生,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难易相成。————《道德经》《道德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