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一章绪论针灸发展简史绪论-针灸学的概念针灸学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艾灸及其它作用于腧穴的方法,刺激人体的一定部位,调整脏腑、经络、气血的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针灸学的内容与特点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刺灸方法与临床治疗等。针灸的特点:适应症广、疗效明显、操作简便、经济安全、副作用少。针Acupuncture灸Moxibustion各种灸法人体经穴(前面)人体经穴(后面)人体经穴(侧面)针灸的起源与变迁新石器时代:“砭石”-针法的萌芽阶段。针具的变迁: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金针-银针-不锈钢针灸法的变化:八木之灸-艾叶-直接灸-间接灸-雷火针-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等。针和灸互相补充。“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各种针具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上古至春秋时期:《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为迄今有关经络与灸法的最早著作。该书有经无穴、有灸无针,对研究经络学说的形成有重大意义。战国至西汉时期:《黄帝内经》分为《灵枢》(针经)与《素问》。该书记述了针灸的理论和治疗经验,详细记载了经脉、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证,还记载了九种针具的形状和用途。被公认为是内容全面、详细、丰富的中医经典著作。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公元前403-公元前222年:《难经》81条问答称为“八十一难”,论述了经络、腧穴、刺法、生理、病理、解剖等。提出了“诊脉独取寸口”的理论。晋代: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明确经络与腧穴的关系,对全身腧穴分布进行梳理,将头面、躯干腧穴分区划线排列,四肢分经排列,确定了349个穴名,并对针灸手法、宜忌以及常见病的治疗予以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唐代:设立“太医署”掌管医学教育,针灸列为一门专门学科。内设针博士、针助教、针师、针工等编制,担任针灸教学和医疗工作。宋金元时期,1026年:《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为北宋王惟一所著,考订了354个穴位。次年,创铸了两具铜质人体经穴模型。作为教学与观赏使用。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南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重视灸术和压痛点取穴。金元:窦汉卿《标幽赋》提出“八脉交会穴”。元代公元1341年: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三卷。首次将奇经八脉中的任、督两脉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穴”。发展了经络腧穴的理论。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明代:徐凤《针灸大全》、高武《针灸聚英》、汪机《针灸问对》、李时珍《奇经八脉考》。1601年,杨继洲《针灸大成》收集了明代以前有关针灸医学的文献资料,并有大量个人经验,是继《针灸甲乙经》之后又一针灸专著,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针灸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李学川《针灸逢源》经穴361个、廖润鸿《针灸集成》为代表作。1840年-民国,针灸的衰落期。近代承淡安先生:中国针灸事业的复兴者、开拓与传播者。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毛泽东: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全国针灸学会的成立。各省中医学院与针灸系:大量的针灸教材、针灸杂志,大批的针灸博士、硕士、学士及专科针灸人才的培养。50年代:针刺麻醉的兴起,新病种如针刺戒烟、戒酒、戒毒、美容、减肥美体等的开拓。新疗法的发明与推广:三棱针、皮内针、皮肤针、耳针、头皮针、腕踝针、背针、腹针、刺络、电针、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等。现代针灸医学的复兴与普及1979年6月,全国第一届针灸、针麻学术研讨会召开。1987年月11月,第一届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成立,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民间学术团体,并由我国卫生部门和针灸学术团体的领导人担任主席和秘书长。每年,中国针灸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及各省分会均召开各种学术交流会。针灸医学向世界传播公元六世纪,针灸被传到东方和西方国家;公元541年,针灸医学被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17世纪,针灸传入欧洲(法国、德国、意大利等);1971向全世界公布针麻成功。73年尼克松访华掀起“针灸热”。针灸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