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人教统编版期末复习重难点知识集锦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点)重点难点:重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制度的演进难点: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特点重难点梳理:1.官员的选拔(1)西周至春秋的世官制:官位世袭的制度,贵族世代垄断高官。(2)春秋战国时期的荐举和功劳制:春秋战国时期,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为争霸图强,纷纷鼓励荐举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3)汉朝察举制: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4)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5)科举制: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6)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①明清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与殿试三级。②参加考试的主要是国子监和府、州、县学的学生。③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会试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称为贡士。殿试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为进士。2.官员的考核(1)秦汉时期:秦汉官员的考核办法主要是上计制。每年秋冬,各县、侯国将一年来的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等情况汇集到郡国,再由郡国汇总,制成计簿(集簿),上报中央,称为“上计”。御史参与审核计簿,防止造假。上计考核的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2)魏晋南北朝时期: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战乱频仍,考核大都流于形式,但曹魏、西晋、北朝也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3)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年终要到中央汇报工作。(4)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的黜陟。(5)宋朝:考核称为“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6)明朝:考核有考满和考察。①考满:官员任现职满3年称“初考”,满6年称“再考”,满9年称“通考”。考核结果分称职、平常、不称职三等,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②考察:包括外地官员三年一次的朝觐考察(外察)和京官六年一次的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通过考察,外地官员中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等八类人,京官中年老有疾、疲软无为及素行不谨、浮躁和才力不及、贪酷等四类人,要受到勒令退休、降职或削职为民的处理。(7)清朝:清朝的考课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京察和大计,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3.官员的监察(1)秦汉建立了以御史大夫(西汉晚期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后,御史中丞逐渐成为最高监察官)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2)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澄清吏治,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设刺史1人。刺史秩卑权重,代表皇帝巡行郡国,依朝廷规定的“六条”纠举强宗豪右和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此后,巡视监察制度始终延续下来。(3)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道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4)宋朝:御史台承唐制,地方则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宋朝监察制度的重要变化是台谏合一,以往只负责言谏的谏官与御史台官员一样拥有了监察的权力。(5)明朝:①措施: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则负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兼有纠劾百官之权。②特点:御史和给事中都只是正七品官员,秩轻权重。6)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第六课西方的文官制度重点难点:1.重点: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和特点2.难点:西方文官制度与科举制比较重难点梳理:1.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1)中古时期西欧社会普遍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