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接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三大改造为工业化起步创造了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下接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三大改造作为新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的重要历程,做出了重大贡献与牺牲。也因为后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致使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这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二、课程标准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了解并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填充小故事辅助提高学生兴趣;适当补充一些课外材料让学生阅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过渡时期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中国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时至今日已经有了30多个春秋。在这30多年的改革中,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使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来学习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三大改造,并以此为鉴更好当下的深化改革服务。(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教师: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业发展迅速,但农业、手工业发展相对缓慢,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如何改变这种落后的局面,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2一、众人拾柴火焰高——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展示:土改后的相关材料。“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最彻底的、最全面地、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陶鲁笳(当时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设问:通过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看出1950——1952年的土改是成功还是失败?学生:成功。教师: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来说,这是一次翻天覆地的历史变迁。然而,我们在享受巨大欢喜的同时,也有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确实存在。思考:在土改农民分到土地后,有哪些因素是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发展?(阅读教材23页第一自然段)。学生: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影响生产的发展。教师:土改后还有另外一些问题存在,比如:土地买卖,农民因各种原因被迫出卖分得的土地;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高利贷重新出现,月息5%—10%,债主全部是中农。这些因素使得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既然“分散致贫,制约生产力”让我们想办法解决一下。展示: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在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3.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等。不帮助农民解决这三个问题,生产就不能发展。——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教师:材料中国家用什么办法来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教师: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3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而这场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