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复习资料第二部分:填空1.孔子提出的“文质彬彬”、“尽善尽美”说,被后人引申为关于文学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相统一的思想。2.孟子在文学批评方面首创了“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的方法。3.荀子开后世明道、征圣、宗经三位一体文学观的先河。4.《诗经》中“维是褊心,是以为刺”实为儒家诗论美刺说之先声。5.“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开山的纲领”。6.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缘情”之说,渊源于屈原的思想。7.司马迁对文论的最大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发愤著书”之说,此说见于《史记·太史公自序》。8.《毛诗序》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系统性的诗学论文。它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9.认为“赋”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是扬雄。“劝百讽一”是扬雄对汉赋特点的概括。“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也是由扬雄提出的。10.孔子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是“思无邪”。“思无邪”三字原出《诗经·鲁颂·駉》。11.《毛诗序》中提到的诗歌创作为政治服务的两种主要方式是:“上以风化下”和“下以飞刺上”。12.“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顺序是:风、赋、比、兴、雅、颂。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13.魏晋是文学自觉和文学独立的时代。14.《典论·论文》被称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论专篇。15.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鉴赏论”的专篇是《文心雕龙·知音》。16.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歌品评的专著是钟嵘的《诗品》。17.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位系统而周详地讨论文体问题的是刘勰,他的《文心雕龙》从《明诗》到《书记》,以20篇的篇幅集中探讨各种文体问题。18.曹丕文学理论的文章除了《典论·论文》之外,还有《与吴质书》等。219.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文气说”。“气”的具体含义包括作家的气质、作家的才性和作品的风格三点。20.陆机的审美理想是:应、和、悲、雅、艳。21.陆机《文赋》中的“体”是体裁与风格的总称。22.陆机《文赋》共分析了十种文体的写作特点和风格特征。这十种文体是: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2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声律论和四声八病之说。24.最早提到声律说“八病”(部分)的是梁代钟嵘的《诗品序》。唐代的《文镜秘府论》才将“八病”完整列出。25.所谓“八病”是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26.刘勰的思想和《文心雕龙》的思想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27.“枢纽”即理论总纲的意思,是刘勰在《序志》篇中提出的。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28.《文心雕龙》有20篇专论文体,涉及文体34种。文体论部分的具体写法按照“原始以表末,释名以彰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的体例进行。29.刘勰专列《情采》一篇来作集中论述“情”与“采”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贯穿整个《文心雕龙》理论体系的红线。30.刘勰的《神思》篇位列创作论之首,是论艺术想象的专篇。本篇集中论述了心与物、情与景、意与辞,即物、情、辞三者的关系。这三者关系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是刘勰创作论的核心,故也是其创作论的总纲。31.刘勰风格论的专篇是《体性》篇,专论风格形成的主观因素。体指体貌、风格,性指作家的才性。32.刘勰认为风格可以归纳为八种类型: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轻靡、新奇。八类又可分为互相对应的四组: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33.刘勰所说风骨的含义,历来说法不一,但主要有两说:一是黄侃的“风即文意,骨即文辞”说,一是刘永济的风即情志,骨即事义之说。而现在一般认为,风即情志,骨则是指事义充实、条理连贯、文辞精炼三者结合后形成的一种有力的气势和逻辑力量。34.通指会通,变指适变。通变说探讨的是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问题。刘勰有《通变》篇专门探讨这一问题。335.《物色》主要论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时序》篇主要论述文学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