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朱自清总论第一章背景一“戊戌政变”与“辛亥革命”1消极的意义2积极的意义二梁启超的“新文体”1新文体2小说的提倡3“诗界革命”——黄遵宪三吴沃尧等的小说1李宝嘉,吴沃尧,刘鹗,曾朴的谴责小说2《恨海》与《九命奇冤》四林纾的翻译小说1“为古文开辟一个新殖民地”①2“滑稽的风味”五苏曼殊等的小说1苏曼殊的小说a礼教与个性的冲突b悲剧的意味c诗人的情调d谈话的口吻2章士钊的《双秤记》a政治的意味b真切的描写3二人间的共通点六“礼拜六派”1包天笑与周瘦鹃的翻译(周瘦鹃,1916年)2《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七白话运动1字母运动2白话书报运动第二章经过一《新青年》时期1胡适a《文学改良刍议》(一)“历史进化的眼光”(二)“八不主义”(三)美国影象派②(或译形象主义幻象派)的①参看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②目前通译意象派。胡适在1916年的日记中,多次提到意象派诗人庞德。《文学改良刍议》与意象派1915年宣言有许多相同的地方。影响。b《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一)“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二)“真文学”“假文学”与“活文学”“死文学”2陈独秀a《文学革命论》中的“三大主义”b“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①的精神3周作人a《人的文学》②(一)人的界说——从动物进化的(二)人道主义——“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三)人道主义的文学——正面的,侧面的(四)普遍与真挚——平民的(周作人:《平民的文学》,1918年12月20日)(五)感情与理性的调剂b欧化的文体——“直译的文体”(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1920年1月)4《新青年》以外的刊物a《每周评论》(1918年)b《新潮》(同时)二国语运动及其他③1国语运动a民国元年,读音统一会议定三十九个“注音字母”b七年十一月,教育部正式颁布“注音字母”c八年四月,教育部重行颁布“注音字母”的新次序;九月,《国音字典》出版d“注音字母”渐渐变为“国音字母”;白话渐渐公然叫做国语。e九年,教育部令,国民学校一二年的国文,从这年秋季起,一律改用国语2歌谣征集运动(1918年)④3民间文学征集运动4儿童文学运动(1921年)①见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通信”栏②载1918年12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6号。③参看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④参看1918年3月《新青年》第4卷第3号《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等。三第一次反响1《国故》杂志《国故》月刊第一次张煊《言文合一平议》主以言从文,谓国语无标准2林纾蔡元培之争(1919年)a《新申报》上的影射小说b林蔡往来的信①(一)林信要旨①勿毁弃五常②勿废古书行用土语(二)蔡信要旨①大学“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②教员校外言动,悉听自由,不代负责C蔡的主张②(一)“白话派一定占优胜”(二)“将来应用文一定全用白话,但美术文,或者有一部分仍用文言”3胡先驌罗家伦的辩论③a胡《中国文学改良论》(一)言文不能合一(白话不能代替文言)①白话用字太少②白话不能修饰③白话不能作韵文④白话易变(二)文学改良①白话只可用于通俗教育②韩欧以还之文并不艰深;金圣叹及《新民丛报》文尤平易入人(三)凡事只有脱胎——自动的适合b罗《驳胡先驌君的〈中国文学改良论〉》(一)“人生的价值”(二)“时代的价值”(三)“分析研究的价值”四五四运动时期④1各地学生团体的小报纸——形式略仿《每周评论》2新出的白话的新杂志——如《解放与改造》,《少年中国》等3日报的附张——北京《晨报副刊》,上海《民国日报》《觉悟》,《时事新报》《学灯》①林信载1919年3月18日北京《公言报》,蔡信载1919年3月21日《北京大学日刊》。②参看蔡元培:《国文之将来》(在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演说),载1919年11月19日《北京大学日刊》第490号,收入《蔡元培选集》。③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胡先驌的《中国文学改良论》本来是‘五四’前就发表在南京《高等师范日刊》的,当时罗家伦曾在《新潮》上为文驳之(1919年5月《新潮》第一卷第5期),这时又卷土重来了。”胡文收入《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④参看胡适:《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五文学研究会时期1宣言与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