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名词解释1、器①人类利用泥土烧,制造的使用器皿或艺品,是史前人类社会的重大发明;②按照用途分:饮食器,炊煮器,储藏器③按照质分:红,白,灰,黑④按照装饰分:拟形,彩,素,印纹⑤按照纹样分:动物纹,植物纹,人形纹2、彩①带有彩绘纹样装饰的史前器;②彩绘颜料以赤铁矿为主,多饰以几何图案和动植物花纹;③在造型装饰、图案纹样的处理上,体现了当时审美能力和工艺制作已达到客观水平。3、青铜器①发端于黄河流域,是红铜加锡的合金;②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工具和车马器等四大类;③礼器是统治阶级用以区别尊卑等级的器物;④其品种有:鼎、尊、豆、盘、钟等。4、瓦当..①覆于屋顶檐际的一种瓦件。②通指半规或圆形之瓦头。常见瓦当大多与简瓦连制一起,其瓦背断面作半筒状,上有各种动、植物或文字、云纹等图案纹饰。③始见于周代,汉已趋流行。既有实用的功能,也富于装饰美。5、兵马俑①惊人的数目和巨大的体积在世界美术史是罕见的;②造型简练,崇尚写实,面部刻画细致,绘彩逼真,表情丰富,姿态多样;③整个俑具有宏伟壮阔的气势,又有活跃变化的动感。6、马踏匈奴①是霍去病墓雕群的一座主像;②战马昂首挺立,英姿飒爽,豪迈雄劲,足踏匈奴于脚下。③此作品既是对英雄丰功伟绩的缅怀追思,也是对西汉国强马壮的高度赞颂。7、画像石①画像石是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功能艺术,厚葬和孝悌是画像石产生的原因;②主要用于装饰墓室、石棺、祠堂和石阙等③盛行于东晚期,容丰富,形式多样、构图富于变化,艺术价值很高。8、帛画①帛画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直至西汉前期,是反映了楚人祈求死后升天的幻想;②古代画在丝织物上,其表现的主题是引魂升天③以墨线为骨,线条流利舒畅,色彩绚烂谐调,富有装饰趣味。9、晋南北朝顾恺之的绘画作品与理论..①顾恺之在艺术创作上的突出成就表现在他极为重视人物在思想感情与性格风度,可以成功地刻画出人物的心理特征和个性;②他画人物尤为重描绘眼神,认为眼神是传神成功与否的光键所在;③绘画代表作品:《女史箴图》、《洛神赋图》、《烈女仁智图》④他还精研绘画理论,著有《论画》、《晋盛流画赞》、《画云台山记》⑤他提出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理论。10、洛神赋图①此画取材于植名篇《洛神赋》,画面表现出一幅哀怨缠绵的连续画图;②人物神情刻画生动,主题容突出,手法写实,线条简练飘逸,色彩典雅艳丽,整个画面环境富有装饰性。③体现了东晋时期中国绘画水平,顾恺之的艺术成就对当时和后世画家具有重要的影响。11、陆探微的人物画创秀骨清像的形象。12、僧繇,“笔才一二,象以应焉”,创佛教艺术中的“家样”13、衣出水①“衣出水”又称“家样”②其体稠叠而衣纹紧窄,犹如刚从水里出来。14、赫《画品》..①赫选写的《画品》是中国最早的有关绘画艺术的品评专著,提出著名的“六法论”;②他认为绘画的功能在于“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见”;③“六法论”是:(1)气韵生动: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2)骨法用笔:通过对人物外表的描绘而反映人物特征的笔法要求。(3)应物象形:准确地描绘对象的形状。(4)随类赋彩:按照对象的固有色彩来设色。(5)经营位置:指构思、构图。(6)转移模写:指绘画的临摹和复制。15、宗炳《画山水叙》主要论述的是圣人与道以及与山水审美的关系。16、王薇《叙画》强调山水画创作过程中的“情”,指出画山水与画地图的根本区别。17、昭陵六骏①唐太宗陵墓前浮雕。刻划世民征战时先后骑乘过的六匹骏马,炫耀自己丰功伟绩而特制的;②分别选取侍立、徐行、奔驰等动态,风姿英武。作品具有强烈的体积感。18、唐三彩①中国唐代多彩铅质釉产品的概称。②流行于盛唐武则天至中唐开元、天宝时期。③三彩釉以白、黄、绿三种釉色为主,也有少量蓝釉或黑釉。④殉葬的俑和驼、马动物是其中的精品。..1、阎立本《步辇图》①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促进了政治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②作品描绘的是贞观十五年唐太宗下嫁文成公主与吐蕃王松赞干布联姻事件。③构图均衡,人物主次分明,形象生动,线条匀细挺拔,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