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叔扬传》详注详译杨赟•黄叔扬传•[明]李诩•黄钺[yuè]字叔扬,苏郡常熟县人。少明敏好学。家无藏书,钺日游市肆(店铺)中,见书,即借观之,或竟日(整日)不还(回家)。•黄钺字叔扬,是苏州郡常熟县人。年少时聪明机敏,喜好学习。家里没有藏书,黄钺每天在街市店铺间走动,看见书籍,就借来阅读,有时一整天都不回家。•洪武二十二年己卯,举湖广乡试(科举时代,每三年,各省集士子省城,朝廷选派正副主考官,试四书、五经、策问、八股文等,谓之乡试,中试者称举人),明年庚辰第(科第。科举考试中试者分甲乙等第,故考试中试也名“第”,中者称及第,不中者称落第)进士(可以进授爵禄之人。明清时,举人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授刑科给事中,升户科左,又改礼科。居职封驳(辨论是非,否定他人意见)甚多。•洪武二十二年已卯,参加湖广乡试,考中举人;第二年参加庚辰科及第,考中进士,被授予刑科给事中的职位,(后来)升任户科左,又改任礼科。他任职期间辨论是非、否定他人意见,非常多。•辛巳以父丧归(返回家乡)。其所厚(看重)翰林侍读方孝孺吊(慰问)之,屏(让……退下)左右密言曰:“北方不靖(安定),苏、常、镇京师之左辅,应北之右臂也。君吴人,朝廷之近臣,今虽去(离开),当有以教(教导,指点)我。”曰:“三郡惟镇江最为要害,守非其人,是自撤其藩篱(竹木编成的篱笆,为房舍的外蔽,引申为守卫)也。童俊狡狯(嬉戏;诡变,开玩笑),不宜独任。吾近见其奏事上前,视(看法)远而言游(虚浮不实),此其心不可测也。•辛巳年,因为父亲去世(去职)回家。他极为看重的,官居翰林侍读的方孝孺前来慰问,屏退左右的人,秘密地对他讲:“北方不安定,(只有)苏、常、镇是护卫京城、抵抗北军的左膀右臂。您是苏州人,是陛下亲近倚重的大臣,现在虽然离职,也一定有可以(救国的方法)教导我。”黄钺回答:“苏、常、镇三郡,只有镇江是最为重要的军事要地,(要是)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我们)自己撤掉屏障啊【如果镇守镇江的人不称职,这是自己撤销自己的守卫】。章俊是个不稳重且势利的人,不宜独自担任重任。近来我见他给皇上的奏章,看法高深渺远但言辞虚夸不实,这说明这个人的心思难以捉摸。•苏州知府姚善忠义激烈(高亢激昂,激越),有国士(国中才能出众之人)风,必能独当一面。但(只是)仁慈有余,而御(驾驭,控制,治理)下太宽,此治郡之良才,恐不足以定乱耳。然国家大势,不在江南,必待戎马至此,亦已晚矣。”孝孺乃因(经由,通过)钺附(捎,寄)书于善,以忠孝相勉(鼓励),期(约定)戮力(合力,并力)王室,以济(渡过)时艰。善得书,与钺相对恸哭,以死自誓。•苏州知府姚善忠肝义胆、慷慨激昂,有国家栋梁的风范,一定能独挡一面。只是,姚善太过仁慈,管理部属过于宽容,这虽然是治理郡县的干才,但恐怕不能够平定叛乱啊。可是,目前国家的情势不是在江南(能显现出来的),(要是)一定等到战争发展到这儿,(恐怕)就已经晚了。”方孝孺就通过黄钺寄信给姚善,用忠君爱国的道理勉励他,和他约定合力保护朝廷,共同度过艰难的时局【方孝孺于是通过黄钺捎信给姚善,用忠君孝亲之道勉励他,相约并力辅助王室,渡过当时的困局】。姚善接到书信,和黄钺相对痛哭,发誓以死报国。•钺至家,因父殡(灵柩)在陂(山坡,水边障水的堤岸)上旧庐,即往居之,足迹不入城邑。有御史按(巡视)部(部属)至常熟,问曰:“此有黄给事,何在?”邑中无知其家者。一老人居与钺邻,引之。御史舟至陂时方暮,秋收禾堆积村巷,路又泥淖,御史乃徒步抵(到达)其舍,钺从幕(帐幕)中对语(交谈,对谈)移日(日影移动,形容时间较长)。家人以贵客至欲割鸡具(备办,准备)馔(饭食),钺惊曰:“岂有居(处于)丧而杀鸡礼客者耶!”卒以菜粥对食而别。•黄钺到家后,因为父亲的灵柩在大堤上的旧茅屋处,便前往那儿居住,不再进入县城。有一个御史到常熟巡视部属,询问:“这里有个黄给事,他在哪儿呢?”县城里没有人知道他的家的。一个老人家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