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断句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文言文断句的重要性。2.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断句的方法。3.学会灵活运用方法,提高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树立对文言文断句的信心。教学重点:文言文断句方法的归纳与运用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并灵活运用规律教学方法:练讲结合、小组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中已经出现断句题型,近几年其他地区高考题中也多次出现考查。因此,我们对这种题型要足够重视,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断句方法,加强训练,提高应试能力,做到有备无患。过渡语:在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同学们对断句的基本步骤有了一定的掌握,那么断句题的基本步骤是什么呢?二、教师明确:断句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弄懂大意。首先要正确判断所要断句的文体。如果是有故事情节的传记文,就必须掌握它的大致情节、中心事件和人物间的关系;如果是议论说理文,就要明确这篇文章的论述中心,再根据中心进一步明确前后的逻辑关系。总之,断句前,必须把所给文段通读几遍,尽可能把握篇章大意。第二步循序渐进,先易后难。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先断有把握的部分,后断吃不准的部分。对于容易断句的部分,可以直接加上斜线或标点;对于暂时难以确定的可以先放一放,留待最后推敲斟酌。第三步借助“特征”,巧妙断句。第四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过渡语:那么断句题到底有哪些特征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三、总结断句“特征”“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子非吾友也(9分)郑人游于乡校,以论执政。然明谓子产曰:“毁乡校,如何?”子产曰:“何为?夫人朝夕退而游焉以议执政之善否其所善者吾则行之其所恶者吾则改之是吾师也若之何毁之?(7分)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9分)过渡语:学生现做这3个语段,然后说出具体的可行的方法,教师总结。规律一:找名词(或代词),动词定句读。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找准动词,找到动词,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向后找动词支配的宾语,这样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找准动词,找到动词,向前找发出动作的主语,向后找动词支配的宾语,这样就可以理解句子的基本意思。规律二:找虚词,定句读。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1)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凡、窃、诸、敬、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2)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3)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4)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5)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6)句末语气词:“也、矣、欤、哉、耶、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规律三:对话、引文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规律四:依修辞,定句读。顶真、排比、对偶、反复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⑴找顶真,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7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答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