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公共政策学产生的历史条件答:(1)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产生。(2)决策科学的形成。(3)行为科学的形成和行为主义政治学的进展。(4)凯恩斯主义的出台与政府政策领域的扩大。1公共政策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正面作用。2尽管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僚系统乘势不断扩充,但是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中涉及的专门知识仍然大大超出他们的知识领域。解决的办法一是吸收学者参政,二是实行政策咨询。2、简述公共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答:作为政策的直接主体系统的公共权力机关,就在这些组织里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个人而言,经常成为某项公共政策的对象系统中的一份子。鉴于公共政策是一种权威性的资源配置和价值分配方案,中专主体系统与对象系统的相对性是需要研究者给予特别关注的。另外,公共权力机关以及供职其内的所有公务人员所拥有的直接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的全部权力,在法理上都是人民委托他们行使的权力,而人民在民主制度健全的政治体制中能够通过政治参与而成为公共政策的间接主体;但是在民主制度不健全的体制中以及在人民对政治参与持冷漠态度的情况下,他们就仅仅是政策的对象或者客体。人民一方面是国家主权的拥有者,另一方面又是公共政策的对象或者客体,这一对矛盾只有在公共政策体现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争取的解决。3、简述公共政策直接主体系统与政策支持系统的地位的相对性答:公共权力机关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是确定无疑的,但是科学决策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增加政策咨询、政策评估、政策预测等环节,而在这些环节中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的主体地位也是不容置疑的,尽管在整个政策系统中后者处于辅助决策的地位。在对重大政策的研究中,探究二者在决策过程中的互动是很有意义的。美国学者埃齐奥尼指出,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握有权力,而政策研究组织和政策分析者创造知识,“这两种社会职能——两种专业、两种精英人物的群体,具有互补性”。因此,应当重视“权力在知识的创造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互动中所起的作用”,而“二者的结合是在知识和决策之间架设桥梁的最佳途径”。44、、简述研究设计的程序。答:(1)提出拟研究的政策问题。(2)确定假设。(3)收集系统资料。(4)资料分析。(5)做操作性研究。(6)撰写研究报告。5、简述个案研究的步骤。答:个案研究的步骤一般包过:(1)明确个案研究的目的和内容;(2)制定研究计划;(3)实施个案研究(如收集资料、访谈、观察、测量等);(4)整理分析材料,形成结论;(5)起草研究报告。6、简述公共政策学核心概念的构成。答:第一组:公共政策、政策构成、政策功能;第二组:政策系统、公共权力、政策过程;第三组:政策问题、政策诉求、政策议程;第四组: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选择、政策决定、政策宣示;第五组:政策执行、政策变通、政策资源、政策效果;第六组:政策持续、政策变动、政策终结、政策周期;第七组:政策对象、政策环境、政策反馈;第八组:政策分析、政策预测、政策评估、政策咨询。7、简述“三论”提供的基本方法。答:系统方法、反馈方法、信息方法、功能模拟方法。8、简述公共政策学在其发展的第二个阶段中取得的显著成就。答:1)方法论的多样化。2)对政策过程研究的重点的转变3)对政策过程中的价值因素和伦理因素的作用给予了重视。4)公共政策比较研究开始起步。9、简述公共政策学中国化取得的丰硕成果。答:第一,强调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当代国外的公共政策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公共决策实践,取其所需,为我所用。第二,吸收国外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分析路径和研究方法。第三,通过考察和总结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试图在马克思主义决策和政治理论的指导下,对公共政策学的概念、理论、模型和分析路径进行重构和创新。10、简述坚持公共政策学中国化的发展方向应做出的努力。答:第一,强化研究者的主体意识。第二,重视对政策哲学的研究。第三,重视本土资源。第四,重视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从中抽象...